张黎明
主任医师 教授
神经科主任
神经内科李国忠
主任医师
科主任
神经内科苏志强
主任医师 教授
3.7
神经内科王德生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赵庆杰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潘玉君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汤颖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神经内科张忠玲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姚丽芬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钟镝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刚宝芝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吕蔓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段淑荣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丰宏林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潘永惠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黄硕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徐心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王之邦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内科刘巍松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神经内科曲松滨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王晔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神经内科孙瑞红
主任医师
3.5
神经内科司承庆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神经内科姜宏佺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神经内科迟立君
主任医师
3.5
神经内科吴隆坤
主任医师
3.5
神经内科郑佰仁
主任医师
3.5
神经内科毕胜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神经内科孙晓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赵秀丽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张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代大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齐旭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王建秀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赵敬堃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温世荣
副主任医师
3.4
神经内科周珊珊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李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杨珊珊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孙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李鹤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沈月娥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内科刘建丰
主任医师
3.4
神经内科董齐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孙林琳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王静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王勋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胡晓蕾
主治医师 讲师
3.3
神经内科徐冉
主治医师 讲师
3.3
神经内科王春燕
副主任医师
3.3
脑卒中预防:做到“三好”,卒中难找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因某种因素诱发脑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导致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后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已经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卒中是可以预防的,2023年10月29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卒中日,其中主题为“卒中:重在预防”,就是呼吁大家重视卒中预防。预防卒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三好”:一:生活习惯好:(1)戒烟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2)戒酒或限酒饮酒者应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目前认为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可能是合理的。(3)饮食营养均衡,结构合理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一个人的食盐摄入量≤5g/d。(4)饮水充足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饮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饮水1500ml.但由于人体需水量受到环境、生活方式和机体代谢水平以及基础疾病等多因素影响,每个人的需水量存在差异,饮水要少量多次,忌一次大量饮水,推荐喝白开水或淡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5)不熬夜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诱发心律失常、脑卒中等疾病。(6)控制体重,避免久坐,坚持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健康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老年人、卒中高危人群应在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再进行锻炼。(7)情绪稳定情绪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尤其是情绪激动极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8)夏季防暑,冬季防寒东北地区是脑血管病高发地,尤其是冬季,室内外温差极大,最易诱发脑卒中的发生,故外出时注意增添衣物、戴帽等做好保暖防护。二:基础病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病控制要达标,高血压、糖尿病均为慢性病,必须规律长期服用相关药物,同时更要定期监测控制情况,调整药物时要由相关专业医生的指导,切忌自行随意停药、换药。(1)高血压患者应该基于自身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规律降压药物治疗,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对无合并症、年龄<60岁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目标控制到<130/80mmHg;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50/90mmHg。监测血压建议采用家庭自测血压。(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HbA1c<7.0%,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调脂治疗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根据脑血管病风险评估设定LDL-C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mmol/L(70mg/dL);高危者LDL-C<2.6mmol/L(100mg/dL)。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LDL-C至少应降低50%。(4)有心脏病者,要规律服药,定期心内科专科就诊调整用药。三:定期体检坚持好:健康成年人尤其是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体重、血压、心电、血糖、血脂、颈部动脉血管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至神经内科专科进行卒中风险评估。体检是发现疾病初期的最佳手段,早发现、早治疗,是疾病良好转归、预后的基石。脑卒中,重在预防,做到以上“三好”,卒中将很难找到我们每一个人,同时希望大家多宣传,做一个卒中知识宣传小达人,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到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参考资料:刘丽萍,周宏宇,段婉莹等.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阿普唑仑和艾司唑仑都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助眠药。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1、阿普唑仑是短效药物,作用时间会比较短,小于四个小时左右。艾司唑仑的半衰期一般在八小时以上,是中效药物。2、两者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阿普唑仑主要针对焦虑、放松肌肉,用于治疗焦虑症。艾司唑仑的安眠的作用会更好,所以用来治疗睡眠障碍。3、副作用,阿普唑仑的副作用相对来说以头晕、宿醉感为主,而艾司唑仑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嗜睡,因为作用时间比较长。两种药都有副作用,能不用最好还是不用。
总访问量 10,490,917次
在线服务患者 14,248位
科普文章 52篇
年度好大夫 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