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的结直肠癌是由大肠息肉逐渐演变而成的,因此,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最佳治疗方法就是发现肠息肉后及时内镜下切除。肠息肉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样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息肉,错构瘤型息肉等等类型。炎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及肠结核等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较小,一般不容易恶变。增生性息肉基本不发生恶变。部分可以自行消失。腺瘤样息肉分为三种:(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80%有蒂,其癌变率在1%~5%左右。分为4级,1级和低级别最轻,高级别接近恶变,并且腺瘤越大,越容易癌变。(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癌变率高可近50%。(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特殊类型——家族性结肠息肉家族性结肠息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息肉数几十个,上百个左右到数千个不等,癌变率高,预后差,常需要行全结肠切除进行治疗。肠息肉的治疗方案肠息肉最好内镜下切除,除非很小的息肉,可以观察一段时间,极少的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绝大数息肉随着时间会变大,癌变的风险增加。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发现肠息肉后及时内镜下切除。在息肉切除术后一般一年内再复查一次肠镜如果活检可疑癌变时,最好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果超声镜评估浸润较深,可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达到根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伴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它是否能被治愈?是否一定会发展为胃癌?既往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后,萎缩的腺体不能恢复,病变不能逆转治愈。但是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进展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发现,及时积极治疗,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萎缩性胃炎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症状。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但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患者,癌变率大于10%,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胃镜一。治疗上做到三点:根除幽门螺杆菌(Hp),抑酸保护胃黏膜,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起胃炎,促发胃癌的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Hp感染,根除Hp使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学好转,明显减缓癌前病变的进展。抑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慢性胃炎可定期服用抑酸剂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控制胃酸和胆汁反流;保护剂长期服用宜选择如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具有中和胃酸、增加黏液分泌、调节黏膜下血流及促进黏膜上皮修复等多重作用的黏膜保护剂。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进食粗糙、辛辣刺激、过烫、过凉、腌制、烟熏以及麻辣烫等不新鲜食物,避免饥饱不均、暴饮暴食,尤其不吃早餐这类饮食习惯。
术后复查是结直肠癌治疗计划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结直肠癌患者及家属对于结直肠癌外科手术后该怎样复查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将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指导。结直肠癌的术后复查是为了早期发现复发和二次癌症,以便于及时治疗。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T(肺CT和全腹CT),直肠指诊,肠镜等,见下图。结直肠癌术后复查I期和II期患者在第3年后每年CT检查一次即可。病期的诊断来源于术后的病理关于肠镜的提示:1.复查发现的息肉均推荐切除,并在一年内再次复查肠镜2.术前肠镜因肿瘤处肠道狭窄或肠道准备不佳而未检查全部结肠的患者,术后3-6个月应再次行肠镜检查3.术前肠镜发现息肉而未切除,术后3个月内应在应行肠镜下息肉切除小贴士:1.以上复查计划仅为常规指导,复查时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适当增减检查项目。2.如有不适症状时请在复查就诊时主动向医生描述,以便于医生结合您病情开据相应检查。3.一部分患者术后需要进行为期3个月到半年的化疗或放化疗,这部分患者在化疗或放化疗期间的复查计划可遵循化疗或放疗医生的安排。
总访问量 504,960次
在线服务患者 2,510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41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