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内科

全国第10

推荐专家

过敏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过敏性疾病和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本质无害的外界抗原(过敏原)引发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失调的表现,通常由IgE介导。根据Gell和Coombs于1960年提出的经典超敏反应分类,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I型超敏反应(即刻型):由IgE介导的快速反应,常见于花粉症、哮喘、食物过敏等。II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介导,针对细胞表面抗原引发细胞毒性,如新生儿溶血性疾病。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反应,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由T细胞介导的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IgE的产生与致敏过程IgE的产生:个体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将过敏原摄取并呈递给T辅助细胞,尤其是TH2型T细胞。TH2细胞释放IL-4、IL-13等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进行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致敏过程: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并在细胞表面长期存在。此时的个体即被称为“致敏者”。后续接触:当该个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交联,激活细胞,释放大量预存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引发典型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FcεRI受体的作用:FcεRI是IgE的高亲和力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部分树突状细胞上。当IgE与过敏原结合后,FcεRI被交联并激活,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如磷脂酶C和酪氨酸激酶通路,最终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触发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的激活与脱颗粒:激活的肥大细胞快速释放预存的介质(如组胺、肝素等),并在稍后合成并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这些介质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引发平滑肌收缩等,导致组织炎症和过敏症状。系统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这是最严重的IgE介导反应,过敏原通过静脉或消化道进入体内,导致全身性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广泛激活。典型症状包括血管渗透性增加、喉头水肿、低血压和呼吸道阻塞。常见过敏原包括毒蛇咬伤、蜂蜇、药物(如青霉素)和食物(如花生)。急性荨麻疹:局部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水肿、瘙痒,通常由直接皮肤接触过敏原或系统性过敏原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引发。呼吸道过敏季节性鼻结膜炎(花粉症):由空气中的花粉、尘螨或动物皮屑引发,当这些过敏原接触到鼻腔或眼部黏膜时,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痒和水肿。过敏性哮喘:吸入的过敏原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的收缩和气道炎症。长期的哮喘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表现为平滑肌增生和气道狭窄,最终造成持续的呼吸困难。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的表现: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生、坚果、海鲜、牛奶、鸡蛋等。症状从轻微的口腔瘙痒、胃肠道不适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食物过敏的潜在机制: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消化道黏膜的屏障功能缺陷,免疫调节功能失衡以及遗传易感性。过敏反应的调控与治疗药物治疗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缓解过敏症状,如打喷嚏、瘙痒和流涕。类固醇药物:常用于控制慢性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它们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反应。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用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减少由白三烯引起的气道收缩和炎症反应。免疫治疗脱敏疗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剂量,使免疫系统对该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用于对花粉、尘螨或蜂毒过敏的患者。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通过结合并中和循环中的IgE,防止IgE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εRI结合,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这种疗法通常用于难治性哮喘或慢性荨麻疹。过敏的慢性影响与并发症慢性炎症的影响气道重塑:在长期的过敏性哮喘中,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气道壁的结构性改变,包括平滑肌肥厚、黏液腺增生和胶原沉积。这些变化会导致不可逆的气道狭窄和肺功能下降。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部分患者表现为对FcεRI或IgE的自身抗体攻击。这种类型的荨麻疹常常反复发作,且对传统抗组胺药物反应不佳。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易感性过敏的遗传背景:如果父母都是过敏体质,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在40%-60%之间。许多基因位点被发现与过敏性疾病相关,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FLG基因和调控TH2细胞功能的GATA3基因。HLA和过敏反应的关联:某些HLA等位基因(如DRB11501)与特定过敏原(如豚草花粉)的IgE应答有关,提示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原呈递过程影响过敏反应。环境因素的作用卫生假说:20世纪末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早期生活中的感染和微生物暴露有助于训练免疫系统,减少过敏发生。随着经济发展和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早期的感染率下降,导致免疫系统调节失衡,过敏性疾病增加。微生物群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T细胞分化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生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如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增加过敏发生的风险。
总免疫球蛋白IgE检测升高代表什么?总免疫球蛋白E(IgE)目前是临床上非常简单且便宜(检测一次只需要30块钱)的检测。皮肤科或者过敏反应科会经常开具这个检测,尤其是我们很多慢性荨麻疹的患者,也会经常检测这个指标。很多患者看到如图所示这种,总IgE水平明显升高,高于正常上限,就非常害怕。害怕源于对该指标的不了解,下面我们就详细聊聊IgE到底是什么,总IgE升高代表什么?免疫球蛋白E(IgE):过敏反应的生物标记I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当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到一种特异的过敏原的话,就会产生一种针对这个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寄生虫感染的时候,也会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的IgE。这些IgE就好比我们集体免疫系统启动针对外来异物(过敏原或者寄生虫)的一种快速反应子弹。所以,IgE可以作为我们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过敏原或者寄生虫的一种生物学标记。如果没有这些外来物,机体不会产生这些IgE,所以通畅情况下,IgE在体内水平较低。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疾病变得罕见。所以现在基本很少遇到因为寄生虫感染诱导的IgE水平升高了。先在IgE的主要作用转向反映机体对过敏原的识别,即所谓的特应性(过敏体质背景)。有特应性(过敏体质)的患者,往往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反复的皮炎湿疹、过度虫咬反应(反复丘疹性荨麻疹)、强烈的皮肤划痕征、皮肤容易干燥瘙痒等疾病或者症状表现。总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特应性(过敏体质)的初筛与诊断除非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检测总免疫球蛋白IgE(总IgE)基本可以作为判断个体是否具有特应性(过敏体质)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然而,它仅是一个初筛工具,因为前面谈到,现代生活条件下,患者检测出来免疫球蛋白IgE升高,绝大部分都提示有特应性背景,但也有一些少见情况,比如前面提到的寄生虫感染,还有一些特殊的肿瘤和少见疾病(比如高IgE综合征),所以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判断排除这些疾病的可能性之后,免疫球蛋白的升高才是真正对特应性有提示价值的。另外,由于IgE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单凭一次检测结果下定论。有些时候,就算检测免疫球蛋白IgE水平不高,也不能排除特应性(过敏体质)。我们的临床统计发现,有超过20%的患者,总IgE水平不高,但是过敏原检测阳性,甚至有些是强阳性,这是提示特应性的更为特异性的指标。目前认为,有些患者虽然存在致敏状态,过敏原特异性IgE虽然阳性,但是阳性项目比较单一,且机体如果没有活动性过敏症状的时候,总IgE水平就可能不会明显高于正常上限。药物治疗与IgE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奥马珠单抗,能与游离IgE结合,影响其在体内的分解速度,从而可能造成血清中总IgE水平的升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机体免疫异常,因为这些被结合的IgE已失去致病能力。其实,真正有致病效应的游离IgE,因为被奥马珠单抗结合,其水平反而是降低了的。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机体内合成IgE的生产线(B细胞)的运作,减少IgE的产生,所以可以降低总IgE和特异性IgE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系统使用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近期不建议做总IgE和过敏原检测,因为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也能降低总IgE水平。总IgE水平的升高或者降低,与过敏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无绝对必然关系。尤其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不大。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看到检测结果中总IgE水平很高就很担心,也不需要强行去降低这个值,因为就算降低了也并不代表疾病就减轻或者治愈了。????????????????????????????????????????????????????????????总IgE水平检测对于慢性荨麻疹有什么意义?????????对于慢性荨麻疹而言,总IgE水平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辅助预判治疗反应。例如,对于总IgE水平较低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奥马珠单抗的治疗反应可能较慢或较差;总IgE水平相对高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对奥马珠治疗反应往往起效快,效果显著,但是停掉奥马珠单抗治疗后也更容易复发。总IgE水平很高的患者,有强烈的特应性背景(过敏体质),提示其荨麻疹更容易出现反复。这类患者经常会出现那种复发性慢性荨麻疹,就是每年某个季节发作,或者过几年又复发一次的疾病特点。????????????????????结语尽管IgE的发现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但其与临床的联系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我们探索。其升高背后代表的意义,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临床价值。在临床医生的眼中,总IgE检测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检测,它所提供的信息远比看上去的要丰富得多。尤其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它比在其他疾病的临床判断价值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