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中医科陈建宗
主任医师 教授
3.8
中医科马静
主任医师 教授
3.7
中医科王宗仁
主任医师 教授
3.7
中医科杜永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科李军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科王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科行利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中医科王长海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中医科龙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朱芳红
主治医师
3.5
中医科张晓菊
主治医师
3.5
中医科余楠楠
主治医师
3.5
中医科周倩
主治医师
3.5
中医科薛松妍
主治医师
3.2
中医科高静
主治医师
3.2
中医科姜铭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杨伟宁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董晓静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王方圆
主治医师
3.1
一、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力,祛邪抗癌免疫力降低,可诱发肿瘤或促使其复发转移。扶正培本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而扶正类中药往往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起治疗作用的。因此,在癌症的康复期合理的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对于恢复体质、增强免疫力是有实用价值的。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乱吃药,或盲目照搬他人的经验。u 补气养血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手术、放化疗后气血亏虚而出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而嫩,脉细弱。【中药】人参、黄芪、白术、云苓、黄精、山药、当归、白芍、枸杞、首乌、熟地等。u 滋阴养血法:适用于中晚期因发热、感染、毒血症、溃烂、渗液导致阴液亏损,或合并咳血、便血等出血症状的血虚、肾阴不足证,舌红无苔,脉弦细。【中药】熟地、当归、白芍、首乌、龙眼肉、鸡血藤、紫河车、龟板、玄参u 养阴生津法:适用于晚期癌毒热盛,放疗后灼伤阴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便结尿赤的阴虚内热证。【中药】北沙参,天冬,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玄参,生地,知母,鳖甲,乌梅。u 温肾壮阳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放化疗后,形寒肢冷,腰酸冷痛,尿频而清,大便溏薄。【中药】熟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虫草,杜仲,川断u 健脾和胃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脾胃受损,食欲减退,饭后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中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米,陈皮,炙甘草。脾虚湿停,配行气化湿;有腹水配淡渗利湿;放化疗后胃阴不足配滋养胃阴;常与理气消食合用。u 健脾益肾法:适用于晚期癌症,手术,放化疗后,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形瘦乏力,眩晕耳鸣,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减腹胀或肢体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腻,脉沉或沉细。【中药】人参,黄芪,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枸杞,首乌,女贞子,紫河车。u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情志、胸胁、月经等;胸脘痞满,嗳气,泛恶,呕吐;下腹胀痛,里急后重;乳房胀痛;颈项瘿瘤。【中药】陈皮、枳壳、佛手、川楝子、香附、木香、延胡索、郁金、刀豆、八月札、厚朴、蔻仁九香虫u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证,体内或体表包块,刺痛、痛处固定;反复出血,色紫黑;低热缠绵;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或有舌下静脉粗张、青紫;脉涩滞。客观指标:血流变提示高粘;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纤维化改变。【中药】当归,丹参,益母草,凌霄花,鸡血藤,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石见穿,马鞭草,虎杖,刘寄奴,水蛭,血竭,鬼箭羽u 化痰祛湿法:适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胸脘痞闷,呕恶痰涎,腹水黄疸,大便溏薄;肺癌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无名肿块,不痛不痒舌苔厚腻,脉濡或滑。【中药】瓜蒌,皂刺,半夏,白芥子,胆星,山慈菇,贝母,苍术,藿香,佩兰,薏仁,车前子,萆薢,防己,木通u 软坚散结法:适用于肿瘤坚硬,不痛不痒,皮色不变以及无名中毒。【中药】海藻,昆布,海浮石,生牡蛎,夏枯草,鳖甲,藤梨根,石见穿,莪术,八月札,瓜蒌,土鳖虫,僵蚕。常与清热解毒,理气化痰合用。u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身热头痛,面红目赤,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尿黄便秘,局部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中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半边莲,半枝莲,蒲公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三黄,山豆根,龙胆草,石上柏。热毒易伤阴,与养阴凉血合用,寒凉易伤胃,配健脾和胃法u 以毒攻毒法:适用于邪实正不虚,临床上常用于皮肤癌、宫颈癌、头面、四肢、乳腺及阴茎癌;也常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中药】斑蝥,蜂房,全蝎,蜈蚣,水蛭,蜣螂,蟾蜍,土鳖虫,守宫,雄黄,砒石,马钱子,洋金花,生附子,乌头,大戟,芫花。多与扶正固本同用,适可而止,慎重掌握剂量。二、配合西医,增效减毒 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抗癌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此时配合中医药针对不同情况辨证施治,有助于增加疗效、减轻副作用,也有助于机体尽快恢复,按时、按量完成整套治疗计划。(一)与手术配合的辨证论治原则: 术前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加减; 术后早期,手术、麻醉、出血、禁食、胃肠减压造成的胃肠功能紊乱,以六君子汤加理气化滞药;术后营卫不固产生的虚汗,动辄汗出,以玉屏风散加太子参、五味子、白芍、浮小麦、煅龙牡等;术后并发炎症,发热,施以清热解毒法,依热邪部位,清肺热,清肝热,清胃热,清虚热;术后瘘管形成,消化液大量丢失,见于口燥咽干,纳差,恶心,舌红无苔,以养阴生津为主,药选生地、麦冬、沙参等。 术后晚期,扶正与祛邪并用,消除残余癌细胞,调节阴阳气血的同时,尽可能的用具有消症瘕,散结快,祛痰核的药,并长期服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二)与放疗配合的辨证论治原则 表现为“热邪、热毒、火邪”的致病特点,早起以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气养血为主;中期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滋补肝肾为主。放疗中副反应的治则:1.放射性炎症:表现为热毒症状,局部灼热而痛,黏膜红肿充血,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生津润燥;1) 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尤剧,药以蒲公英,半枝莲,石见穿,三七,枳壳,仙鹤草,八月札为主;2) 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急、咯黄痰、发热,药以沙参、麦冬、天冬、天花粉、杏仁、橘皮、百部、石膏、紫苑、款冬花等为主;3) 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骶痛,药以生地,白茅根,大小蓟,仙鹤草,木通,萹蓄等为主;4) 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不爽,脓血便,肛门灼热,方以葛根芩连汤,连理汤加减。2.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以六君子汤加减,呕吐加旋复花、竹茹、山药,消化不良加薏仁、木香、鸡内金、焦三仙;血象下降,表现为面色晄白,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宁,方以四物汤、二至丸加减。放疗后的治则1)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咽燥,以玉女煎或沙参麦冬汤加减;2)局部纤维化,疼痛,僵硬,并伴有发热,红肿,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养阴为主;3)肺纤维化,症见动则气喘、气急,或有咳嗽、咳痰,舌紫暗,苔白或黄,脉细数,治以养阴益气,软坚散结,佐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4)脊髓损伤,治以补肾填精益髓,佐以活血祛风通络。放疗后应特别注意防止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生存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三) 与化疗配合的治则1.全身反应:临床常见头晕、面色晄白,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眠差,多梦易惊,二便失调。治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常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加减。2.消化道反应:临床常见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3.骨髓抑制:临床常见血象下降,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有些病人还出现红细胞减少及血色素下降,严重时全血减少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治疗补气为主,辅以滋补肝肾;红细胞减少治疗应气血双补,血小板减少治疗以补气摄血、凉血止血为主。整个化疗期间均应配合中药,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保护骨髓,促进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和重建。4.神经损伤:临床常见指端麻木等症,治疗以活血通络、补肾益气为主。5.脏器损伤:1)中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严重的可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有ST改变。治疗以养心益气、养血安神为主;2)中毒性肝炎,临床常见食减纳差,肝区疼痛不适,上腹饱胀,疲乏无力,严重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化验检查可见肝功转氨酶升高,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辅以健脾益气;3)肾脏、膀胱损伤,临床常见膀胱刺激症状,化验检查常出现蛋白尿、血尿,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三、中药对放、化疗的减毒作用(一) 中药对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作用1.心脾两虚: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头晕、食少、面色不华、眠差、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以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2.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质偏红或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凉血,补益肝肾。方以归芍地黄丸加减。3.脾肾阳虚:身衰体怠、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迟。治则:温补脾肾、益气填精。方以右归饮加减。(二) 中药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1.以肝区痛、胁胀不舒为主要症状,治则:疏肝解郁、柔肝养血。方以柴胡疏肝散和四物汤加减。2.以乏力、腹胀、腹泻、纳差为主要症状,舌暗或淡红、脉弦细或沉细。治则:益气和胃养血。方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加减。3.以肝区刺痛、面色黝黑、口唇发紫、肝大为主要症状,舌暗有瘀斑、脉弦或涩。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以逍遥散和膈下逐瘀汤加减。4.以面色鲜黄伴腹胀为主要症状,舌红苔黄或脉弦。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加减。5.以单项转氨酶高为主,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者,治则:柔肝养血、清热解毒,方以当归六黄汤加减。(三) 中药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1.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治法方剂:1)健脾益气利水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而面色淡黄、纳差乏力。腹胀痞满、大便溏、舌淡、齿痕、脉沉细者,方以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2)活血化瘀利水法:适用于放疗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血瘀不行,临床可见面色灰暗、唇紫、舌有瘀斑、脉弦涩。方以少腹逐瘀汤合五皮饮加减。3)淡渗利湿祛水法:适用于水肿初期症状不重,以停湿为主要症状,如水肿、腹满、小便不利、苔腻脉濡。方以五苓散合六一散加减。2.肾功能损害以蛋白尿、BUN升高为主的治疗天津中医医院以益母草、蝉衣、海藻、昆布为基础,阳虚者加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仙茅、仙灵脾;阴虚者加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桑葚、枸杞子、阿胶;湿热者加黄柏、车前子、泽泻、猪苓、瞿麦、萹蓄、半枝莲、连翘;西苑医院以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蛋白尿;北京中医医院对单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蛋白尿无效者加用鹿角胶、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等治疗有效。3.以血尿为主要症状的治法方剂: 1)滋阴凉血法:适用于小便短赤带血,色鲜红、可伴有耳鸣、神倦、口感不欲饮、虚烦不得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以小蓟饮子加减。 2)清热泻火法:适用于小便赤热、灼痛。心烦口渴喜饮、面赤口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以导赤散加减。(四) 中药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1.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干咳少痰、口渴不欲饮、咽喉干燥、鼻燥、身热心烦、舌质红苔薄白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方以清燥救肺汤加减。2.凉血润燥法:适用于喉痒干咳、痰中带血、胸胁牵痛、胸腹灼热、或大便泄泻、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以阿胶黄芩汤加减。3.清热凉营退热法:适用于身热、口渴、烦躁、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洪大。方以玉女煎加减。4.清热化痰法:适用于咳黄痰、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苔腻脉弦滑。方以温胆汤加减。5.补肺益肾法:适用于久咳不已、咳则遗溺、动则气喘、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沉细。方以百合固金汤加减。(五) 中药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1.心阴虚损:症见心悸胸闷、手足心热或低热、口干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方以天王补心丹加减。2.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怔忡健忘、疲乏倦怠、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脉细弱。方以归脾汤加减。3.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烦失眠、口咽干燥、自汗盗汗、舌淡红或少津、脉细弱。方以生脉散加减。4.心阳不足:症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便溏乏力、舌淡苔薄而润、脉细。方以桂枝甘草汤加减。5.以结代脉为主、心神不宁、动悸不安、脉律不齐。治以补益气血。滋阴和阳,方以复脉汤加减。(六) 中药对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1.清利下焦,通淋凉血法:适用于小便急痛、小腹胀痛、镜下血尿、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方以八正散加减。2.健脾益肾、温补肾阳法:适用于气短乏力、腰酸倦怠、夜尿多、小便频数、自汗肢冷、舌胖、齿痕、苔白脉沉细。方以参附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3.清泻实热法:适用于尿急、尿黄赤、小便涩痛、咽红舌干、脉弦数。方以膀胱实热方加减。4.活血散瘀凉血止痛法:适用于小腹刺痛、尿痛短赤、小便灼热、尿血、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暗红,脉数。方以小蓟饮子加减。(七) 中药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大便溏泄、肛门灼痛、口中干渴。舌红绛、脉弦数或细数。方以清胃散加减。2.健脾缓急法:适用于便溏腹痛、下迫急注、乏力倦怠、苔白舌胖、脉沉细。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3.固涩止泻法:适用于泻下不止、日数十行、不思饮食、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方以真人养脏汤加减。4.活血止血法:适用于大便下鲜血、血水样便、里急后重、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方以槐花散加减。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由情志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胃肠道运动紊乱与分泌机能失调为主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本病为胃肠功能性疾病,一般无病理解剖方面的器质性改变。临床多表现为进食与排泄等方面的异常,以及一些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常见的胃神经官能症临床类型有癔球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神经性厌食等;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惹综合征,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同时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作者在多年临证工作中,结合古方、验方的学习以及现代名家临证医案的研读,逐渐在治疗原则与方药运用方面形成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如下:一、调解气机是基本治疗原则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可以将其归为郁证范畴。《丹溪心法》说“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化者不得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由此可见胃肠功能紊乱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密切相关。因此,调解气机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原则。然而,在调理气机治疗中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明辨病位,合理选择升阳与降气胃肠功能紊乱属于中医脾胃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大多数医家喜欢从运脾论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迟滞,则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故临床多用补脾益气升阳之药。而作者认为益气升阳仅仅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应特别注意胃气的通降。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在纳入饮食的同时,传出糟粕,在出入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中,保持平衡,维系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同时,胃主降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因此,胃气的通降在维持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平衡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考虑,作者认为以上腹饱胀,嗳气,呕吐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病位在胃脘应以理气通降为主要治则,而以腹痛,肠鸣,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位在肠道则以升阳益气为先。(二)祥辨病机,适当选择疏肝、柔肝与泻肝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认为多由于七情郁结,思虑过度,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机失调,肝木克土,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调肝往往是医家临床必选的治疗原则。然而,由于患者年龄、体质、生活环境、病程、病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各异,在调肝时我们应该注意疏肝,柔肝与清肝治则的合理选择。疏肝理气主要应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所引起的胃脘胀满,牵引两胁,嗳气频频等症状。基础方以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香附)或加味香苏饮(苏梗,香附,陈皮,毕澄茄,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加减。顺气开郁,行气达木,调节气机,促进胃的蠕动,从而缓解上述症状。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胃失濡养,就不宜一味疏肝,疏利之剂多为香燥之品,容易进一步损伤胃阴。因此,当患者表现为胃脘灼热,食而易饥或饥不欲食,性情易怒,大便干燥等肝胃阴虚之证,就应以养阴柔肝为主,方药以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化裁。而当患者肝郁化火,导致胃热炽盛,表现为胃脘嘈杂,阵痛泛酸,心烦易怒,口苦口干时,当清肝泻火,以化肝煎(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知母)化裁,配合竹茹等清胃之品。二、临床辨证论治(一)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的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不伴有体重下降及内分泌失调。患者多伴有癔病性格,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属中医“呕吐”范畴。病位在胃,病变脏腑除胃以外,尚与肝脾有关。胃气之和降,有赖于脾气的升清运化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均可引起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致呕吐。因此,作者认为神经性呕吐临床最多见的是肝气犯胃或肝郁脾虚之证,临床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厚朴、莱菔子、大腹皮、旋复花、代赭石治疗,若伴有泛酸症状可加用海螵蛸、煅瓦楞。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气;厚朴、莱菔子、大腹皮行气开郁;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川芎活血行气;旋复花、代赭石一升一降,调整气机以止呕;海螵蛸、煅瓦楞止泛酸。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呕之效。如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虚寒之证,呕吐物淡而无味,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脉沉,舌淡苔白,可选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方中吴茱萸温中补虚,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太子参,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协同起效。同时,作者发现若患者伴有心悸,心下痞,神情恍惚等症状,从饮邪上犯角度论治,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半夏泻心汤亦可奏效。(二) 神经性嗳气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暖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所谓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而事实上胃肠充气是由于患者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止。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别人关注时发作。嗳气《素问》称“噫”,《伤寒论》称“噫气”,中医认为是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感受六淫之邪,或情志不畅,导致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出现的症状。临床需与呃逆相鉴别,嗳气是胃中浊气上逆,声音沉长,呃逆是气逆于喉间,声音短而急促。嗳气治疗应首先辨清虚实,实者以食滞、肝郁为常见,多嗳声高亢,虚者以脾胃虚弱多见,嗳声低弱。食滞以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化裁,肝郁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丸加减,脾胃虚弱多用六君子汤治疗。如果辨证不明确可以疏肝和胃,益气健脾同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升清阳,降浊气亦可收到满意疗效,同时,配合针灸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疗效更佳。(三)癔球症癔球症是指患者咽部有异物感或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种感觉为患者主观感受,而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中医称之为“梅核气”。认为其病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脾滞,脾不化湿,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致。临床常见三种证候,第一种为肝气上逆型,患者自觉咽部梗阻,状如梅核,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不畅时加重,亦可自动消失,同时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嗳气等症状,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加减。第二种为痰凝气滞型,除咽部梗阻感外,患者痰多而粘,胸闷纳呆,舌苔腻。治宜化痰畅中,方用四七汤即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加减。除以上两种肝郁和脾虚导致的咽部异物感外,肺受热灼,导致肺液津伤,气失肃降,咽喉不得濡养,同样可以出现癔球症,患者常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治宜润肺清热,方用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贝母、丹皮、白芍、薄荷、生甘草)加减。(四) 奔豚气奔豚气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后状如常人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临床表现为惊恐或激怒后突发,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及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胸闷气急,呕吐,往来寒热。本病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为肝经之气上逆,患者多素有心烦易怒,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长太息,口苦咽干等肝气郁结的症状,由于惊恐或恼怒而突然发作,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治宜平肝降逆,方用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葛根,白芍,生姜,甘李根白皮)加减。另一种为水寒之气上逆,此类患者素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阳虚症状,由于误汗伤及心阳,引起水寒之气上逆,自觉气从少腹上冲,伴脐下悸动。治宜温阳行水,理气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减治疗。(五)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但检查不出器质性改变的症状群。患者腹痛的发生往往与排便有关;腹胀可表现在胃脘胀,小腹胀或两侧胸胁胀满;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自觉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粘液便;或干球粪、硬粪;同时伴有情绪不安、抑郁、易激动等临床表现。临证首先要判断患者为腹泻型、便秘型亦或是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两种,肝郁脾虚型和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多表现为情绪紧张或精神刺激后腹泻,泻前腹痛或肠鸣,泻后痛减或不减反而加重,同时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减退等,方用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多表现为食生冷后腹泻,多伴腹痛,喜温喜按,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久泻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收敛固涩之品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气滞型多见,患者多表现为大便数日不解,排便困难,嗳气,胸胁胀满,女性患者多有经期乳房胀痛,情绪抑郁等,治宜顺气导滞,方用六磨汤(大黄、枳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减,气郁化火者可加用栀子、龙胆草清泻肝火。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当辩腹泻与便秘孰轻孰重,总之以肝郁脾虚证多见,而泄泻重者多以脾胃虚弱为本,继而肝气乘脾,方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而便秘重者多由于肝气郁结为本,继而肝木横逆犯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六磨汤加减。本证治疗虽然底方有所差异,但临证时疏肝理气的同时,一定要健脾和胃,而健脾祛湿的同时,也要配合疏肝解郁之药,仅仅是侧重不同而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加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使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在临床辨证分型方面不同医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大多数方剂在加减化裁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希望在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医医生关注此类病证,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医治疗功能性疾病的优势,不断规范临床分型和疗效判断标准,配合中医推拿、针灸、饮食调养等综合调理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如果您正受痛经困扰,不妨试试在家用中药泡脚,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泡脚也需辨证论治。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带有血块。治宜调和气血,化瘀止痛。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因此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醋做引经药(酸入肝)。可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液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量应该浸踝关节,如果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阳虚寒盛型:表现为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治宜温经散寒止痛。“肾主一身阳”,因此泡脚所选药物应多以入足少阴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盐做引经药(咸入肾)。可用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每次泡脚要坚持30分钟以上,泡脚之前可先用热气熏蒸一会儿脚部,等水温适合时开始泡脚。泡洗过程中可加热水,最好是能泡至全身微微出汗。同时用手擦揉脚趾,尤其是大脚趾,并不时活动双脚,让足底接受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煎煮过的中药可反复利用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