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口腔癌?广义的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的恶性肿瘤。包括舌癌、牙龈癌、腭癌、颌骨中央性癌、口底癌、口咽癌、唇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粘膜的癌症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舌癌。二.口腔癌的发病情况在东南亚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台湾口腔癌为全身恶性肿瘤第三位。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口腔癌的发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口腔癌患病率相对较低,口腔癌在全身各部位癌症中排位在10名以后,但是,一是近年来的舌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甚快,已接近占到所有口腔癌症的一半;二是口腔癌的患病年龄一方面有年轻化的趋势,20~30岁青年患者并不少见。口腔癌好发于男性,但近年来女性患者逐年增多。口腔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我国以舌癌为最多见,牙龈癌居第二。三.什么人易发生口腔癌?众所周知,癌症的外在致癌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免疫,遗传和代谢等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转变成恶性细胞而发生癌变,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基因长期作用的结果。1.烟和酒烟草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苯芘,长期吸烟者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高于非吸烟者;吸烟斗,雪茄或咀嚼烟草者主要导致口腔癌,烟头接触唇部区域容易发生唇癌,与长期灼烧有关。酒精因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损害肝脏的抑制免疫而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其发生率可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有烟酒嗜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比单嗜好烟或酒者高2~3倍。普遍认为吸烟多于1包/日或饮酒超过25克/日者,长达10年之久患口腔癌或口咽癌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非吸烟或饮酒者。2.慢性刺激和损伤在口腔中有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牙嵴和不良修复体者,其相应部位经长期慢性刺激后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尤其常见于舌癌和颊癌。有统计表明,1/5的口腔癌患者在癌变部位有尖锐的刺激因子。另外,口腔卫生不良者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成为促癌因素。3.紫外线和电离辐射从事户外工作者,长期暴露在日光直接照射下,其唇癌和皮肤癌的发病率都较高。电离辐射可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激活肿瘤基因而导致癌变,无论是γ线或x线都有致癌作用。由于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区的口腔颌面部位第二原发癌的发病危险性都有所增高。4.病毒因素:如鼻咽癌与EB病毒有关,鳞癌与人乳头状瘤(HPV)病毒有关等5.内在因素:包括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内分泌因素和神经精神因素有关。6.营养因素:诸如维生素A1和B2以及微量元素铁,锌和砷的缺乏等都会增加机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病毒感染等导致机体免疫低下的疾病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四.口腔癌的癌前病损和癌前状态癌前病损:是指一种已有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较外观相应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可能。癌前状态:一种显著增加发癌危险的一般状态。对两者都要充分重视,因为他们都能发生癌变,只是发生率和时间上有所不同而已。口腔颌面最常见的癌前病损要包括:1.白斑 口腔粘膜白斑是公认的癌前疾病,可表现为平伏的白色病损,或呈皱纹纸样,颗粒状,甚至发生溃烂。好发于颊,唇粘膜。口腔粘膜白斑的癌变率可超过5%。2.红斑 口腔粘膜红斑在近年来已被视为比白斑癌变率更高的疾病。虽然红斑的发生率远低于白斑,但其危险性却不容忽视,癌变率高达80%。舌,口底和咽侧被认为红斑的高度危险区。口腔颌面最常见的癌前状态1.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为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其癌变率在1-10%左右,以糜烂型,萎缩型和斑块型较易恶变,部位以颊、舌、口底粘膜为最常见。2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病变: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病变被认为与咀嚼槟榔有关,有1/3者最终可发展成癌。主要表现为进食灼痛,口干,口腔粘膜萎缩等。常见于两侧颊粘膜及唇,舌等部位。五.早期口腔癌的表现有哪些?1.口腔颌面部出现新生物,表面颗粒状,菜花样或早期出现溃烂,疼痛等症状。2.舌,颊等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3.牙齿不明原因的疼痛,迅速松动,脱落等。4.口腔或颜面部的溃疡一月仍不愈合者。5.不能解释的口腔粘膜白色或红色的斑块及浸润硬块。六.怎样预防口腔癌?1.了解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认识口腔癌的危险性。2.保证营养,保持口腔卫生。讲究营养的平衡,力戒烟酒,及时治疗残根,残冠,去除不良刺激。3.积极处理和治疗癌前疾病。4.不讳疾忌医,发现病变应及早就医,力争做到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坚持定期检查。七.发现口腔癌怎么办?发现口腔癌或怀疑患口腔癌者都应尽早就医,及时到上级医院诊治,大型医院都设有口腔肿瘤专科。目前,口腔癌的五年生存率约60%,早期的口腔癌更是超过该比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是我国较早开展口腔癌防治的单位,有一批具有丰富口腔癌诊治经验的专家教授,依托本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强调口腔癌的综合治疗,能开展国内所有的口腔癌治疗手段,并开展多项口腔癌同期修复治疗手段,已挽救了数以千计的口腔癌患者的生命,近年来还在恢复病者的语言、咀嚼和吞咽等功能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取得成果,提高了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在广大患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杨朝晖副教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红外实时导航下腓骨瓣种植体植入术,这是该院首例口腔导航手术,也是华南地区首例红外实时导航下腓骨瓣种植牙功能性整复手术。 患者于11个月前查出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在医院接受了左上颌骨全切除和上颌骨缺损功能重建手术,术后虽然修复了面容,但患者左上颌所有牙齿及右边第一门牙缺失,只能用右侧牙齿进食,需要植入种植牙恢复左侧咀嚼功能。为了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杨朝晖副教授反复研究手术方案,为患者制订了"红外导航下实时动态引导种植体植入术",在患者左上颌腓骨体准确植入种植体4枚,突破双皮质层又未穿透筋膜,全部初始扭力合格稳固。手术用时不到50分钟,植入位置与导航设计一致,患者无明显疼痛等不适反应。 "此次手术植入的4枚种植体就像4个'桥墩’,为患者后续安装牙齿打下基础。" 杨朝晖副教授介绍,大约4个月后患者将回院安装7颗牙齿,这样左侧咀嚼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他就能像正常人一样饮食了。 据介绍,口腔导航手术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引导方向、提示植入深浅、方便术中调整改变,二适合张口受限的患者或者患者口内空间偏小时,尤其适合口腔肿瘤手术后伴解剖结构改变或张口受限患者;三是有利于术中直接射水冷却骨孔,降低了由于其他器具占空间不利于降温可能性;四是术前拍摄CT、设计方案和手术在同一天内就能完成,极大降低患者的时间成本,方便外地患者。
总访问量 2,718,842次
在线服务患者 1,321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