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记者郑颖凡、通讯员李晋宇报道)近日,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传来喜讯,由该院心内科赵学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以全优成绩通过审定。动物实验和临床9例房颤病人的治疗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在进一步提高了房颤人的有效率,尤其是术后常规进行电诱发测试,以房颤不再被诱发为手术终点,为根治房颤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最流行的肺静脉前庭环形消融术(肺静脉电隔离)已在临床应用10年余,其对阵发性房颤的近期治愈率在75%,复发率约30%,而且有一定概率的肺静脉狭窄。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消融终点只是肺静脉电隔离而不是房颤不被诱发,消融环上的漏点是该术式的最大禁忌,而环形消融的遗憾是难免出现漏点,肺静脉不完全电隔离被认为是术后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即使实现了肺静脉电隔离,房颤也有可能仍然会发作,所以肺静脉电隔离不是完美的消融术式。自古以来,治水有“堵”和“疏”两种策略。房颤的发生目前被认为是肺静脉电流的紊乱所致。肺静脉电隔离就是采用“堵”的策略,把肺静脉电流堵住,但要堵的确实可靠。房颤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以肺静脉电流的疏导治理为基本思想,设想在肺静脉前庭实施放射状线性射频消融,对异位肺静脉电流进行分流疏导治理,纵贯肺静脉前庭的多条放射状消融线,有序地改良了前庭基质,有利于消除引发房颤的颤动样电流传导。传统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是在两侧肺静脉前庭各画一个圈,技术难点在于两个圈画的是否实实在在。前庭放射状消融是顺着肺静脉长轴画线,简单易行,安全性高,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也会减低。此外,放射状消融不导致心房组织的隔离,可保留心房的整体收缩功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前庭放射状消融术对诱发的持续性房颤有非常显著的疗效。3例术前1次电刺激诱发出持续30分钟以上的房颤实验狗,在接受肺静脉电分流术后,重复进行10次30秒的电诱发刺激,却完全不能再次诱发房颤。5例术前诱发出持续10-20秒的阵发性房颤实验狗,在接受肺静脉电分流术后,重复进行10次电诱发刺激,同样不能再次诱发房颤。12例临床房颤病人的消融实践证明,肺静脉电分流术可以省时,这是基于导管操作难度降低的结果;不要求检测肺静脉电位,故可以省去专门用于评价肺静脉电流是否被隔离的环形电极和一个长鞘管,每例可比现有的房颤电隔离术节省材料费用2万元左右,大大降低房颤消融术的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选自新闻晚报记者 肖波 晚报讯 低温天导致沪上各大医院房颤病人猛增。昨天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传来喜讯,该院心内科赵学教授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10例房颤病人的治疗实践,证明已经找到了根治房颤的新方法——“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这种与传统手术相比,“变堵为疏”的新思路,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时心房每分钟“颤动”350—600次,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收缩,容易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严重的话会引起中风。我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为1%,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3%—4%,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9%。但是近年来,抽烟、酗酒、酗咖啡、洋快餐横行,熬夜、加班、赶工作等不良因素导致房颤发病日趋年轻化。 在长征医院26楼赵学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两种手术的PPT对比和给与赵教授启发的自然现象。“长江自古不夜航,就是因为有暗礁,造成危险的水域。”赵学教授形象地比喻。“肺静脉和心房交界处——前庭就是这样一块充满危险地形的区域,所以电流在这里容易横冲直撞造成房颤。”传统的手术,也是目前最流行的肺静脉前庭环形消融术(简称肺静脉电隔离)主要原理就是修建一个大坝,阻止肺静脉的电流流进前庭。但修这个大坝需要用电击导管在两侧肺静脉前庭各“画”一个圈,因为这两个圈需要一个点一个点地烧出来,烧过头会烧穿心脏,力度不够又会导致漏点,电流仍旧会乱窜。这种方法对阵发性房颤的近期治愈率在75%,复发率约30%,而且有一定概率的肺静脉狭窄。而赵教授的新方法“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是把“三峡大坝”转变为“都江堰”,不在前庭划圆圈,而是顺着肺静脉长轴画几条放射状的线,就像太阳的光一样向外发散。这样,电流沿着这些线向外流,不会到处乱窜造成威胁。而且手术的难度降低,安全型提高、时间缩短,手术费用也节省约2万元。动物实验和临床10例房颤病人的治疗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房颤人的有效率,而且在术后进行电诱发测试,结果房颤不再被诱发,这让根治房颤真正成为可能。 近日,由赵学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以全优成绩通过审定。这项技术在最近的全国起搏电生理年会、上海东方国际心脏病会议及北京亚太地区心脏节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美国Mayo Clinic电生理实验室Shen Win-kuang医师也对赵学教授的实验论文非常感兴趣。
总访问量 50,568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2位
科普文章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