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欣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麻醉科张法强
主治医师
3.7
麻醉科刘继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疼痛科鲁玉刚
副主任医师
3.2
麻醉科李春
医师 讲师
3.4
麻醉科温宗梅
主治医师
3.4
麻醉科宋炯
副主任医师
3.4
麻醉科赵艳静
主治医师
3.3
麻醉科段若望
主治医师
3.3
麻醉科李华
主治医师
3.3
刘建明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张政玺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杨磊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施宏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杜唯佳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陈志刚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邓惠民
主治医师
3.2
麻醉科崔江涛
医师
3.2
麻醉科王明霞
医师
3.2
麻醉科卫世有
医师
3.2
金淑清
医师
3.2
一、肺磨玻璃结节是神马东东? 肺磨玻璃结节英文叫GGO(GGN),指在胸部CT检查时发现,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圆形结节,样子像磨砂玻璃一样,所以叫磨玻璃影。可以是弥漫性散在生长,也可以仅聚集在局部,看起来像一个小磨玻璃结节。一般而言,弥漫性生长的多数是良性病变,局灶性生长的容易是不好的东东。 二、这些磨玻璃影是肺癌吗? 大家不要谈到肺磨玻璃影就色变,不一定是癌。有时候,肺部炎症、 出血、 纤维化(炎症后遗留的瘢痕)都可以造成此变化,然而,在更多的时候还是恶性的。 1.请问这个那么像磨砂玻璃,这种是肺癌吗? 不是的,这个是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肺像铺路石一样。 2. 那么,这个磨玻璃影那么多,是不是也是肺癌呢? 呵呵,这个也不是啦,这个叫马赛克灌注(Mosaic perfusion),是肺内通气灌注不一致的表现,主要是小支气管炎症,导致肺内局部积气,像马赛克拼图一样。不是肺癌,当然不用担心啦。 3.元芳,你看,这个也像GGO,还有一个小空洞,但它是一个隐球菌感染(肺里面长蘑菇了),不是肺癌,不用担心。 4. 你看,这个人到处都是GGO,怎么办? 元芳,你仔细看,它是弥漫性的磨玻璃影,这是肺淋巴管平滑肌肌瘤病,不是肺癌,不用担心。 5. 元芳,你看下图是个肺外伤后的表现,也是弥漫性的GGO 6. 元芳,还有些病人,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前期有大量咯血症状,肺内有磨玻璃结节。这种病人,实际上是肺泡内的积血,这些血没有在咯血的时候排出肺部,积在患者肺内,形成磨玻璃结节。这种磨玻璃结节的特点是周边边缘不清晰,随着时间变化,会逐步缩小或吸收。 7. 元芳,你看,这个磨玻璃影是肺内差异性灌注,主要是肺内不同区域肺通气不同而造成的。 8.元芳,这是肺内炎症后改变 可以看得出明显的肺泡样结构。这种都是良性表现,依靠医生的火眼金睛才能分辨。 9.元芳,这个是肺内炎症后吸收改变,逐步缩小的病史证实其为良性病变 三、局灶性磨玻璃影长的快不快? 元芳,临床工作中,经常被患者提问,谢医生,“我这个肺磨玻璃结节,生长速度快不快?随访几个月,会不会突然变成晚期肺癌? GGO早期肺癌的生长呈惰性表现,长大一倍所用的时间较长,故GGO的随访时间一般至少为3年。其实,只有20%的纯GGO在随访过程中病灶会变大,或变成混合型GGO;而只有40%的混合型GGO在随访中增大,或实变区增大,而且这个过程相对缓慢。 肺磨玻璃影肯定是从小逐渐长到大的,不会一开始就变成巨无霸。在初期(
1.定义:围术期无意的静脉液体渗漏到血管外。2.病理生理:血管收缩、缺血坏死;药物直接毒性;渗透压改变;药物压力相关性损伤;合并感染等。3.临床表现:患者诉静脉输液部位周围疼痛和发紧,体征有组织水肿、皮肤发烫、发红、皮温改变等。4.并发症:皮肤组织坏死、溃疡、骨筋膜室综合症。5.处理:停止输液、抬高受累患肢、热敷、使用对抗药、局部神经阻滞、必要时切开NS冲洗并请普外科会诊。6.预防:避免输液导管或输液针在关节处、推药前触摸静脉穿刺部位,推药时注意观察针尖处是否有皮肤隆起,注意不要依赖输液的速度来判断液体不会渗漏到血管外,对于中心静脉导管要做回血试验后再推药。
那些寻求幽门螺杆菌和疾病间简单关系的人无疑会失望;这其间的错综关系可能始于人类诞生之前。——马汀·布莱泽 我在去年写过一篇题为《你需要将幽门螺杆菌赶尽杀绝吗?》的文章,意在表明,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不必要的根除可能弊大于利。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会出现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1] ●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2]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3]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发病风险。[4] ●幽门螺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5]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扰动。[6]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7] ●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8]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9]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十恶不赦。但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可能会做坏事』的共生菌,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见解。 它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跟随者人类遍布在了世界各地。 绝大部分人在出生6个月后便携带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一生。而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它的歼灭行动就开始新起,而这种细菌也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多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的时期。 幽门螺杆菌只让少数人患病 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10] 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11] 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那么『毒』 幽门螺杆菌会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门螺杆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dupA的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炎症强弱相关。拥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性会更强,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没有该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则要温和许多。 事实上,有许多基因因素在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岛、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将所有幽门螺杆菌一并写入黑名单并不合适。 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门螺杆菌上 有许多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痛、烧心的症状,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肠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它干的』。 即便你在病变的组织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胃中,可能只是恰好进入了病变的组织。 至于胃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确实能得到好转,复发的几率也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门螺杆菌造成胃溃疡并不满足科赫法则(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的标准)。 当初,巴里 马歇尔在喝下含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而并没有出现胃溃疡。并且,在14天后,马歇尔的胃炎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马歇尔未经抗生素治疗就得到了痊愈。[12] 事实上,在1995年的时候,马歇尔本人也发表论文承认了这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不满足科赫法则。[13]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让一些人患病? 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20%的携带者会患病,那剩下80%的人呢?如果我们将幽门螺杆菌视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不会再纠结是否需要对无症状的患者进行根除—— 毕竟,我们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直接面临的一些问题: ●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不良反应。[14] ●20%左右的几率会根除失败。[15] ●根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6] ●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风险 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去考虑——为什么大多数感染者不生病? 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众多变量——年龄、生活环境、饮食、运动强度都可能在起着作用。探寻因果关系,定然是复杂的,但有了这种思考方式,我们也许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疗需要治疗的患者,我们甚至还能利用幽门螺杆菌来治疗其他疾病。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背后的真正原因。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从而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比如,从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约氏乳杆菌No. 1088就表现出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很强的抑制作用。[16]在当人体出现菌群失调后,这种细菌相互牵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门螺杆菌开始大量繁殖,从而表现出炎症效应。 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菌种毒性特别强,而宿主的身体条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于种种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现了损伤,而幽门螺杆菌又恰好在损伤的部位定植,从而造成了二次感染。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 上医治未病,这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 小结 有时候,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一种共生菌,去寻找它与健康人群间的共生关系,也许我们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在我们完全了解这之间的机制之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根除,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