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主任医师
科主任
中医科孙永宁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科贾运滨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中医科汪天湛
主治医师
3.3
中医科霍清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杨炳初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孟胜喜
主任医师
3.3
中医科张家铭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朱赟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科金能革
副主任医师
3.1
王宇新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科孙琼
主治医师
3.1
中医肛肠科鲁林源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科王凤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梁芳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科余忠海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马建慧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周蓥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王炳权
医师
3.1
一、中医如何认识湿气中医称湿气为湿邪,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属阴邪,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点。因此,湿气侵害人体常有以下表现:湿气为阴邪,易伤阳气,伤人表现为疲倦乏力、思睡、怕冷;蒙蔽清窍表现为头晕沉、头重如被物裹;阻遏气机表现为胃胀胃痛;湿困脾胃表现为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恶心欲吐;留滞肌肤可出现肢体酸痛、酸胀、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注大肠则腹泻、腹痛;舌苔白厚腻,化热为黄厚腻。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需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强健体魄,防止湿自内生。二、如何判断有湿气1.起床时的状态早晨起床时候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在包着。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2.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大便正常,一张手纸就可擦干净,但体内有湿的人,要三到五张才能擦净;如果大便不畅且不成形,说明湿气很重。3.舌苔:“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三、如何祛除湿气(一)防止外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保持房间干燥;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流通。(二)防止内湿1.运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2.食疗:(1)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还可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可利尿、除湿。(2)葱、姜、蒜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具有良好的祛湿作用。例如:可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3)清淡、适量、均衡的饮食:经常食用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但不容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等症状,甜食油炸之物又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因此日常应该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保护肠胃健康,防止湿气的产生。
1.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2.缺血性脑卒中筛查:针对40岁以上人群,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卒中风险筛查评估(每项1分)。(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心房颤动和(或)心瓣膜病等心脏病;(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kg/m2);(8)有卒中家族史。卒中风险筛查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依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选择性进行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3.脑卒中早期症状:(1)突发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涎;(2)突发视力模糊或失明;(3)突发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4)突发严重的不明原因头痛、呕吐;(5)突发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遗忘或记忆障碍,尤其是伴有1-4项中任一症状时。出现卒中早期症状,不论时间长短应及时就医,以缩短入院前的延误时间。4.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特色:中医科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先后拥有2位上海市名中医。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独特的集预防、诊断、治疗为一体的中西医并举,内外兼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为上海市中医脑病优势专科,市六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治疗特色专业,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中医脑病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我们依据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诊疗原则,结合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科室常年开设中医脑病专题门诊,设置动脉硬化检测室,有机整合中西医两套诊疗措施和手段,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总结摸索出一套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主,辅以清热、温阳、化痰、通络,辨证辨病结合,内治外治,科普宣教共举的治疗经验模式,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对出院病人作出综合健康评估,建立资料库,长期跟踪随访,指导预防及治疗。
一、什么是代谢综合征?1.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和/或高血糖)被称为死亡四重奏: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性大大增加;对心、脑、肾等生命器官的损害远远大于单纯性高血压或糖尿病。2.诊断标准:①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血压≥130/85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空腹甘油三酯≥1.70mmol/L。⑤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以上具备三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二、如何防治代谢综合征?重视代谢综合征防治,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通过减肥、调脂、降压、降糖和中医药治疗,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1.坚持运动:运动能减少脂肪组织,改善脂类和糖类代谢,维持能量平衡。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和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它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减去人体多余的脂肪。常见有氧运动项目: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2.合理饮食:坚持长期合理的饮食是控制代谢综合征的基础。(1)控制主食、限制纯糖和甜食:食量较大者,主食也应采用递减法,一日三餐减去50~100克,逐步将主食控制在200~250克左右。细嚼慢咽,养成吃七八分饱的习惯,对含淀粉过多和极甜的食物,如马铃薯、红薯、果酱、糖果、蜜饯等尽量少用或不用。主食最好粗杂粮混用,如小米、玉米、燕麦片、黑米等。(2)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主要组成成分,为保护体内组织器官的蛋白质不被消耗,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食物中的蛋白质要充分。可采用含蛋白质高脂肪少的肉类食品,如鱼、虾、鸡肉、牛肉等。(3)控制脂肪摄入:严格限制动物脂肪;烹调用植物油,但要量少;不吃含脂肪高的食物,如黄油、奶油、油酥点心、花生、核桃、瓜籽,油煎炸食物等。(4)改变烹调方法、宜少用盐:在限制脂肪的同时,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熬、拌等少油的制备方法;少放盐,以清淡为好。(5)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魔芋和藻类食品,以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为减少饮食控制带来的饥饿感,可在正餐中增加蔬菜量,或者两餐之间加含水分多糖分少的水果或生菜(如西红柿、黄瓜),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3.西药治疗: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4.中医如何辨证施治?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可概括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生活过逸,年老体衰,先天禀赋不足。中医病机为脾虚失运,痰湿内蕴;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脏腑失调,郁积化热。代谢综合征是全身性、多系统的疾病,涉及脏腑、气血、津液、阴阳,产生热、湿、痰、瘀等,病位主要在脾、肝、肾三脏。我们临床多采用清肝利胆,化痰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用玉米须、柴胡、金钱草、虎杖、陈皮、制半夏和丹参等药物;久病兼有气虚或(和)阴虚的,酌用茯苓、白术、薏米仁、黄芪、麦冬、生地黄或石斛等益气养阴药物。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中医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长期用药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