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女性形态美的一部分,让妈妈们引以为傲。然而乳房也可能会生病,乳腺增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乳腺疾病中,该症的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对于30-50岁的妈妈的来说更是要小心。那么乳腺增生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乳腺增生?预防乳腺增生的方法是什么呢? 什么是乳腺增生 近年来乳腺增生患者数量飙升,发病率甚至已成乳房疾病之首,患者也逐渐低龄化。乳腺增生既不属于炎症也不属于肿瘤,它是女性乳腺正常结构紊乱而形成的乳房疾病,主要指女性纤维组织和乳腺上皮增生。 乳腺增生的类型: 1.乳腺组织和乳小叶正常生理性增生。 2.退行性病变造成的病理性增生。 一般来说,乳腺增生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不大,但如果长期不愈,可能会造成乳腺良性肿瘤,甚至会造成恶性病变。 乳腺增生的早期症状 1.乳房疼痛 乳房疼痛主要是指乳房经常感觉到刺痛或者胀痛。乳房的这种疼痛与月经周期有着明显的联系。往往在月经的前几天,这种疼痛感会出现或者加重,但是月经过后,疼痛会明显消失。 除此之外,女性情绪的波动也会造成乳房疼痛。乳腺增生而造成的乳房疼痛往往一侧乳房疼痛感较为强烈,甚至不可触碰,有向腋窝和两侧延伸的趋势,影响了女性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当然,也有的乳腺增生表现为乳头痒或疼痛。 2.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月经之前肿块会比较硬并且慢慢长大,但是月经之后肿块就会慢慢变小变软。 肿块可出现在一侧或者两侧的乳房内,表现为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肿块。形状有片状、颗粒状、结节状等各种各样,片状的肿块比较常见。肿块往往没有明显的边界,常有触痛,还会经常活动。 3.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也是乳腺增生患者早期会出现的症状,少数患者挤压乳头就会发现有乳液溢出,乳液一般呈现血性、乳白色溢体,或者草黄色、棕色溢液,患者比较容易察觉。 4.月经不调 患有乳腺增生的女性,月经周期较不规律,流量少,颜色比较淡,部分还会伴有痛经。 5.情绪改变 乳腺增生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心情容易烦闷、容易动怒。而一旦有神经紧张和疲劳等负面情绪时,乳腺增生病情将会加重。 女性乳腺增生的原因 · 内分泌失调 乳腺增生主要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雌激素分泌过多很容易造成乳腺增生。由于激素的异常分泌导致原本应当复原的乳腺增生组织没有及时复原,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以致于乳腺组织非正常增生。 · 人为因素影响 人为因素造成乳腺生理活动紊乱,乳腺组织不能正常、周期性地增生或者复原。人为因素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高龄生育、不生育、有过人流经历。 2.夫妻性生活失调、夫妻生活不和谐。 3.错误的穿衣方式,比如:佩戴过紧的胸罩、穿过紧的内衣。 · 饮食结构欠佳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诱发女性患有乳腺增生疾病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的话,很容易造成女性乳腺增生。女性过度食用高脂肪、高能量、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比如:蜂蜜、豆浆、避孕药等,很容易影响内分泌,促进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影响从而导致乳腺增生。 · 精神因素干扰 女性的情绪也会影响乳腺增生。紧张、激动、愤怒、疲劳等负面情绪以及熬夜、睡眠不足等因素会改变人体的内环境,造成内分泌失调,加重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的诊断方式 对于乳腺增生,患者可以自我检查,也可以去医院检查。女性最好能够定期采取以下方式检查乳房,防止耽误病情。 1、自我检查 1.一看,女性站在镜子前,双手自然下垂,观察镜子中的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一致,两侧乳房是否明显不一样; 2.二触,用右手检查左侧乳房,轻压乳房,按压时,手掌平伸,中间的三根手指并拢围绕乳头顺时针按压检查。不能用手抓挠乳房,如果发现乳房中有肿块或者乳房有溢液,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2.医院检查 医院检查一般有:B超检查、乳腺X线检查、乳腺核磁检查。 1.B超检查:B超检查具有安全、便捷、经济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B超的分辨率大大提升,能够快速准确发现微小的病灶,能够有效检查出乳房的异常情况。 2.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早期的和微小的变化。但是青春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的乳腺对X线比较敏感,所以经常照射的话,可能会导致乳腺癌变。30岁之前可以每年进行一次X线检查,30岁以后,2年检查一次比较合适。 3.乳腺核磁检查:价格高、时间长、特异性中等等因素造成了乳腺核磁检查尚未普及。虽然,乳腺核磁检查敏感性相对较高,但是与上述两种检查方式相比,还是有自身的局限性。
中国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药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这种医药学又和咱们的饮食密切相关。药既可以人食,食又可以为药,就形成了食疗和药膳。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胜似医疗”。想良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国的医疗文献中就记载了“药食同源”和“食养、食疗”的养生思想。正米人员,基新馆日街日常食材可以防病治病,几乎是家喻户晓。家里有人伤风感冒,切几片生姜,加几段葱白,用红糖煮汤,趁热吃下,发发汗,一般都能见效。 其实在中医中药中,很多药材和食材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比如山楂药用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敛止痢之功,食用又是酸酸甜甜的风味果实;羊肉具有温阳的作用,冬天手脚冰凉的同学,可以经常喝羊肉汤。 试想下,这些原本药食同源的植物或动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就作为食物进补到身体中,那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在“未病”之时,就拥有了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样便不用等到生病时再服用苦涩的药汤了。 食补是利用食物营养功效结合自己身体情况,通过进补来增强抵抗力、免疫力,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如生病的时候,家人总会为我们煲上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夏季放学回家后,母亲总会提前制一杯清凉解暑的绿豆汤。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关爱之举,其实都是用食物治病养生的实践方式。 食物和药物相比较来说,食物的目的是通过纠正身体的偏差,使人永远处于健康状态;而药物是在身体已患疾病的状态下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食疗更符合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精髓。在服务人类健康的长跑中,药物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此外,与药物相比,食物具有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先天优势。即便是再平和的药物,人们总会有“是药三分毒”的忌惮,而对于食物却完全没有这份担心。 比如说,像咱们青少年,正值学习的年龄,可以多吃些健脑、安神的食物,比如花生、核桃、葵花子、芝麻、松子、榛子等;预防近视,应多吃胡萝卜、猪肝、甜瓜等。这些日常饮食之品,吃了有病治病、无病充饥,就像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的“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一 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非常方便实惠。现代医学认为,食疗是多种疾病防治措施中非常自然、柔和的方式,它是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质量的根本措施。西方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由此可见,“食物具有治病防病的功效”在中西方的医学圣贤中早已达成了共识。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是在美国国家癌肿研究所、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医学会、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和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的协作下,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各委员会成员相互合作努力的成果。制定BI-RADS是为了使乳腺病灶特征术语和报告术语的标准化,降低乳腺影像解读中出现的混淆,使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和患者都从中受益。 BI-RADS报告系统将乳腺病变的评估结果分为以下6类: 1 类(category 1) 阴性(negative): 超声上无异常发现。 2 类(category 2) 良性发现(benign finding/findings):本质上是非恶性的。单侧囊肿就属于这一类。乳腺内淋巴结(仍可能包含在1类)、乳腺植入物、稳定的外科手术后改变和连续超声检查未发现改变的纤维腺瘤也属于2类。 3 类(category 3) 可能良性发现(probably benign finding)——建议短期随访:边缘界限清楚、椭圆形且呈水平方位生长的实质性肿块最有可能的是纤维腺瘤,其恶性的危险性小于2%。目前短期随访正越来越成为处理的策略。不能扪及的复杂囊肿和簇状小囊肿也可纳入该类,行短期随访。 4 类(category 4) 可疑恶性(suspicious abnormality)——应考虑活检:此类病灶有癌的可能性3%-94%。应对这些病灶进行分类,即低度、中度或较大可能恶性。一般而言,4级的病灶要求对组织进行取样活检。不具备纤维腺瘤和其他良性病灶所有超声特征的实质性肿块即包括在该类。 4 级的亚级划分原则: a. 4A类(category 4A) 属于低度可疑恶性。病理报告结果一般为非恶性,在获得良性的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后应进行6个月或常规的随访。例如可扪及的、局部界限清楚的实质性肿块,超声特征提示为纤维腺瘤;可扪及的复杂囊肿或可能的脓肿。 b. 4B类(category 4B) 有中度可能恶性的病灶。属于这个分级的病灶放射和病理有紧密相关。部分界限清楚部分界限不清的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可进行随访,但乳头状瘤则可能需要切除活检。 c. 4C类(category 4C) 恶性可能较大,但不象5类那样典型的恶性。例如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实质性肿块或新出现的簇状细小多形性钙化。该级病灶很可能会是恶性的结果。 5 类(category 5) 高度提示恶性(high suggestive of malignancy)——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几乎肯定恶性。超声发现的归入该级的异常有95%或更高的恶性危险,因而在开始时就应考虑明确的治疗。 6 类(category 6) 活检证实的恶性(known biopsy-proven malignancy)——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患者寻求治疗前已经活检证实恶性的属于该类。 CATTEG纤维腺瘤腺瘤
总访问量 217,202次
在线服务患者 586位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