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人群中,干眼越来越常见,除了过度用眼之外,疾病、药物及环境等因素变化也可能引起眼睛干涩的问题。 正常人眼表有一层保护层叫泪膜,具有润滑眼表,防止角膜、泪膜干燥,保护角膜光学特性,提供给角膜氧气以及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而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目前干眼的常见类型主要有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混合型1水液缺乏型病因主要是泪液分泌不足或异常,相关的检查有: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2蒸发过强型病因主要是脂质层质量异常,相关的检查有泪膜破裂时间、睑板腺功能评估、睑缘检查、脂质层厚度;3黏蛋白缺乏型病因主要是角膜上皮细胞炎症或损伤,相关的检查有泪膜破裂时间、AI眼红分析、荧光素钠染色;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病因主要是泪液动力学异常,相关检查有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全眼图片观察;5包含以上病因中两种及以上的即是混合型干眼,全面检查更为合适。转载于:mediworks公众号
随着季节的交替,近期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小朋友中,主诉为“眼睛红、痒”的患儿逐渐在增多,但是我们也发现往往在这些患儿家长描述的病史中会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已经用了一周的抗生素滴眼液,感觉症状还是不见好转”。那么,为什么点了抗生素的眼药水还是不见好转呢?首先,我们来分析病因。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正在逐渐的下降,同时,一天的温差也在逐渐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小朋友对于外界环境的这种变化就有点适应不了了,表现出来了眼部的一个过敏性反应,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眼睛的红和痒。其次,是否适合使用抗生素类眼药水控制小朋友眼睛的红痒症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长期以来大家对于眼睛红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眼睛红就是眼睛发炎了,就需要点抗生素的眼药水了。这种错误的思路也就造成了我们好多家长一看到小朋友眼睛红就赶紧上抗生素类眼药水。而这个时段小朋友的眼睛红痒症状往往是过敏性反应,显然抗生素类眼药水并不能介绍小朋友的症状,同时,抗生素类药物的错误使用可能还会带来其它的问题。那么,当遇到小朋友眼睛红痒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第一,绝大多数这种情况的小朋友是属于过敏性结膜炎的表现,如果观察了小朋友的眼部情况发现没有明显的分泌物,只是单纯的红痒,我们首选给小朋友进行眼部的冰敷,症状明显的时候,一天可以反复多做几次,对于缓解小朋友的过敏症状还是有比较好的效果。第二,如果冰敷后小朋友的症状缓解不明显,我们就要考虑使用滴眼液控制过敏症状。滴眼液选择上我们首选双效抗过敏滴眼液配合人工泪液(如:海露)。抗过敏滴眼液可直接抑制过敏症状,是从机制上抑制组胺、抑制肥大细胞;人工泪液是为了把炎性因子冲刷走,再让抗过敏的药物来发挥其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在控制过敏性结膜炎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第三,如果症状还是控制不理想,我们会考虑加用激素类滴眼液或免疫抑制剂,通过有效的抗炎来控制过敏症状,但是,这两种药物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随意使用。第四,对于常年过敏性结膜炎的患儿来说,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熏蒸也往往能够起到十分好的治疗效果。总之,对于小朋友出现眼睛红痒症状后,我们一定要首选最简易的处理方案--冰敷,当症状不能控制时,不要随意给孩子用药及时就诊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的为小朋友解决问题。
倒睫,作为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好多时候并不被大家重视。特别是对于儿童倒睫,一部分家长存在侥幸心理,孩子总觉得慢慢长大就好了,还有一部分家长担心小朋友太小的年龄做手术,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也是正是这些错误的想法,可能最终给还是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倒睫是指睫毛向上、向内生长,甚至眼睑内翻,以致触及眼球的不正常状况,生长方向异常的睫毛与角膜和结膜接触后,会频繁出现眨眼、揉眼睛、眼红、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儿也是因为有这些表现后才就诊的。对于倒睫患儿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倒睫刺激症状的加重,可能进一步出现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血管翳,角膜溃疡,角膜白斑,进而影响视力。因此,当发现患儿有倒睫症状时,作为家长切不可大意。对于2岁以下的倒睫患儿,原则上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观察,定期复查,有一部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倒睫症状会有好转,只要不出现角膜的明显损伤,暂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2岁以上倒睫患儿,随着患儿睫毛硬度增加,眼部刺激症状会加重,在无明显角膜损伤及影响视力的发育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依然是对症治疗,当出现感染症状时,可以局部给予抗生素眼液抗感染治疗,对于轻微的角膜损伤,可以给予修复类眼液或者凝胶治疗。但是,当患儿角膜出现明显的损伤,甚至出现角膜云翳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手术,避免造成角膜更加严重的破坏甚至影响视力的发育。综上,倒睫是小病,但是患儿家长还是要引起重视,当发现自家小朋友有倒睫的时候,一定要定期复查,及时就诊,避免将病情发展的严重的阶段。
总访问量 526,829次
在线服务患者 677位
科普文章 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