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两个情人:感冒、支气管哮喘。 作者丨李沐梓 来源丨医学界呼吸频道 一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过敏性鼻炎又称枯草热或花粉病,是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本病分为常年性及季节性发作,前者过敏原以屋内尘螨、霉菌等为主,后者过敏原主要为花粉,多见于中青年,常有家族遗传史。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由于过敏性鼻炎症状类似感冒,都会引起鼻塞、流涕等,所以临床误诊率较高,常常混淆,区别该两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很多情况当无法区分是普通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时,会首先按照普通感冒服用抗感冒类药物。如果是过敏体质,服用抗感冒类药物后往往治疗效果欠佳。即使有些抗感冒药物里面有抗过敏的成分,服用后确实能缓解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病情,随着病情的加重,感冒药就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结果导致病程迁延。 虽然过敏性鼻炎本身并不致命,其症状一般也不严重,但若长期不重视,未予正规治疗,会在患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升级”,反复发作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结膜炎等 二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均为呼吸道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两者往往同时并存,并相互影响。两者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外,在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方面均极为相似。近年来两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近年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诊断和管理指南》及《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的报告中强调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一致性,指出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有密切关系,提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概念。因此,有学者建议将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视为一个疾病实体,命名为过敏性鼻支气管炎。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对整个气道炎症的诊断和治疗。 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可预防哮喘 当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局限于上呼吸道时就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发展为哮喘。这些治疗措施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色甘酸钠、口服各种抗过敏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如果措施得当、积极预防,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避免发展成哮喘。尤其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在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之前,及时治疗并配合预防措施,可以在青春期前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避免发生哮喘或腺样体肥大。 对于有气道反应性增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需长期化、系统化。目前认为,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预防哮喘的最有效药物和最佳给药方式。研究证实,经鼻吸入抗炎药物可以同时控制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的上、下呼吸道炎症,应视为最佳的给药途径,也提示了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预防和治疗哮喘的作用。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重视并评估其有无发展为哮喘的可能,而对于哮喘患者则应重视过敏性鼻炎,同时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炎症才能预防哮喘或完善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临床上已经证实脱敏治疗具有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拮抗变应性炎症的作用,可以同时防治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这个估计应该都已不陌生了吧? 口腔粘膜有疱疹; 手、足和臀部有斑丘疹、疱疹。 这就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这些疱疹最具特征性的是,疱疹周围会有一圈红晕,疱内没什么液体。皮疹刚开始的时候为斑丘疹,之后转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质地较硬,典型的手足口病皮疹出现于手脚为多,掌背均有,也可出现于手臂、腿部及臀部,躯干、四肢和口周少见,这些皮疹一般不痛不痒。 此时,宝宝可有发烧、咳嗽、流鼻涕、喉咙痛、胃口变差、各种不舒服等一些“感冒”的症状。 那单单只有这个呢? 〈看不懂?没关系!诊断的事情建议交给医生来完成!〉 图中圈圈内的是疱疹/溃疡。这些疱疹可出现在两颊部、硬腭、咽后壁、舌头、唇齿侧,偶尔还会出现在软腭、悬雍垂、牙龈、扁桃体上。 疱疹刚开始的时候多是小小的,粟米样灰白色斑丘疹或水疱,水疱周围会有一圈红晕,水疱破溃就成为溃疡——会引起疼痛、流口水…… 这个是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感染引起的?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当然,也不只这两个病毒会引起(下表中罗列了相关的病毒)。 国内医学教材中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感染所致,常发于春夏季节。多突然出现发烧、喉咙痛/咽痛(可能会满嘴痛)、流口水、厌食(因为太痛了)、呕吐等。一般来说,在一周左右不经治疗也会自己痊愈。 事实上,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12、16、22型,其中A16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感染所致,另外,B组1~5型(相对少见)和埃可病毒3、6、9、16、17、25、30型等可引起。台湾的研究还发现约10%儿童发生症状性EV71感染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EV71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元凶)。 ***图表中红色框内的即均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 同一个人可以得很多次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因为不同型的肠道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每一次不同型的可致病肠道病毒感染后均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情况如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疱疹性咽峡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4~7月份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本病潜伏期约为2~4天(柯萨奇病毒潜伏期1~14天,一般为3~5天,隐性感染多见,也就是说,50%~80%的成人感染后并不会出现什么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也是一年四季均有发生,5~7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会有些什么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常突起发烧,热度高低不一,最高可达40℃以上,反复发烧可能会持续2~4天,甚至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应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是没有发热这一症状的。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一般紧随发热而至,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大小约1~2mm,周围绕有红晕,2~3天后红晕加剧扩大,不久即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数目多少不等,此时会出现口痛,或甚满嘴疼痛而引起食欲下降,怕进食或直接拒食——小家伙不吃东西是让长辈们最心疼的事情之一。 表达能力好点的孩子可能会自诉有头痛、腹痛或肌肉痛,也可能会伴有呕吐。 EV71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之间有什么关系? 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也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只是手、足、臀部等处没有出现皮疹而已。也就是说,部分手足口病可能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出现皮疹。但疱疹性咽峡炎不意味着就是手足口病。 卫生部的指南: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咽峡部有疱疹,而没有出现皮疹,那么宜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发现出皮疹了,那就是“手足口病”了。 因此,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也好,诊断为“手足口病”也罢,都可以按手足口病来对待处理!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染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而且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亦可因间接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传播,流行很快,可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中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后如何? 在大多数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还是蛮好的,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一般4~6天自己就好了,会拖到2周才好的也寥寥无几,除非是少数EV71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为数不多)。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也没什么并发症,即使并发腮腺炎的也是偶然事件。 典型的手足口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绝大部分手足口病在发病后5~7天后自行缓解而康复,少部分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断和救治,病死率超过80%。 如为柯萨奇病毒A6和A10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些手足口病在恢复期可出现手掌和脚底脱皮伴指甲脱落(如下图,有兴趣者可移步至:悲催的指甲),有些手足口病的皮疹呈水泡性大疱疹伴糜烂、紫癜或出血点样皮疹,有湿疹的部位皮疹更多见。在皮疹早期一半可能会出现低烧,一般病程短而轻,多在一周左右痊愈,皮疹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但需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重要 不管诊断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 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宝宝,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及早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持续高烧: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烧效果不佳,或高烧持续超过48小时; 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通常出现刚入睡时)、颈项强直、“眼球震颤”( 眼球不停颤动)、急性手脚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1岁~5岁>40次/分钟、2月~12月龄>50次/分钟、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有持续或反复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等;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再三提醒! 如果宝宝符合上述特点(出现危重信号时),尤其是3岁以下,在发病的5天之内,持续高烧不退、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的,一定要拉响警钟,及时就诊,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最关键的是观测宝宝的精神状态,也要注意特别留意有没有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情况等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情加重或恶化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以上可以做得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谈居家治疗的问题了,因为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宝宝是没有危重信号的,可以居家治疗!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该怎么办? 以下内容,即使宝宝是需要或已经住院了,也值得看看,大家都需要保护好自己,大人也是会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虽然几率比较小! 1、注意隔离 宝宝应呆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避免与没有生病的宝宝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一周(一般来说,总共就是隔离2周的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P.S. 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多通风(如定期打开门窗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尽量避免吸烟,避免宝宝继发感染; 除了生病的宝宝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大人可能会成为这些病毒的传播工具。 2、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注意有无前面所说的危重信号出没。特别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和皮疹等情况,具体请参照前面的『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部分。 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每1~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1小时应重测体温。 3、注意护理 口腔内的疱疹,是会很痛的,甚至是会“满嘴痛”的,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小婴儿可以食用温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 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 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可有助于缓解疼痛。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注意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宝宝(后文简称“患病宝宝”)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记住,用75%酒精和5%来苏尔消毒液消毒是无效的!可有效消毒的方法如下(但不限于): 家有患病宝宝时,应加强个人卫生与家庭卫生,同时进行随时消毒;宝宝痊愈或送医院治疗后,应对家庭彻底进行一次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宝宝的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厕所、卫生间,垃圾,污水等。 患病宝宝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后(水煮沸后开始计时)使用。 患病宝宝的衣物、被褥等织物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水温至少维持在56℃以上)浸泡至少30分钟。 对于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学习用品、某些家具或其他不会浸湿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或浸泡,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被污染的地面、墙壁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或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分钟。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可用含有效氯(溴)500mg/L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15分钟,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空气消毒采用通风对流方式消毒;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家长或照顾者在给患病宝宝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或直接接触患病宝宝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等都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也可考虑戴手套。 如您想了解更多的消毒方法,可移步至: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消毒大全 5、药物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目前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可用于治疗,有自愈性,也可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有什么症状解决什么症状即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让宝宝舒服点,尽早康复。 婴幼儿发烧时,切忌捂热(捂汗)——不可包裹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甚至发生捂热综合征。 如孩子发烧并有不适感或口腔疼痛又想进食前半小时左右可考虑服用退烧药(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如果真要再吃点什么药,那么可以适当吃些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6、关于预防 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无患病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搞好厨房、卫生间卫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 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 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勤洗手,正确的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目前已经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了,这将是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减少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目前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暂未确定。一次一支(0.5ml),推荐在上臂三角肌处接种,有条件者可以考虑接种。 总 结 一 下 无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传染性都很强,发生重症的毕竟也还是少数,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是会顺利康复的。 感谢耐心地看完,望有所收获!
孩子有时会发生莫名其妙的阵发性腹痛,服用了驱虫药或其他药物后症状仍不见缓解;去医院检查,孩子又往往一切正常,找不出孩子发病的原因。其实孩子的这种腹痛并非是得了什么病,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小儿胃肠生长痛。 小儿胃肠生长痛多见于4-12岁的儿童,尤以学龄期儿童较多。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生长发育较快,机体的血液供给显得相对不足,胃肠道在暂时缺血状态下出现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疼痛。 另外,由于供血不足,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肠壁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不相协调,以致肠道平滑肌发生强烈收缩,这也会引起胃肠疼痛。 小儿胃肠生长痛的主要表现特征是,疼痛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有的儿童一周可发生数次。疼痛部位无固定性,主要以腹周为主,其次是上腹部。疼痛程度也轻重不同,轻微时仅感到腹部不适,严重时则表现为肠绞样疼痛,面色显得苍白,并常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但这种剧痛发作时间较短,很快就会缓解,缓解后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及其他活动表现即均为正常。 对于孩子的这种胃肠生长痛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若是疼痛较严重时可采用热敷或按摩腹部及足三里穴位,对缓解疼痛有很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切不可将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误认为胃肠生长痛,应经医生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疼痛后方可作为胃肠生长痛对待,这是应该注意的。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这种胃肠痛现象即不会再发生。
在线服务患者 8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