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普通内科艾克超
主任医师
3.1
中西医结合科张永刚
副主任医师
3.2
普通内科白莉萍
主任医师
2.9
普通内科吕光亮
主任医师
2.9
普通内科陈文光
副主任医师
2.9
普通内科屈海燕
副主任医师
2.9
普通内科牛小丽
副主任医师
2.9
急诊科张月蛾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科李文孝
副主任医师
3.1
关珊珊
副主任医师
3.1
普通内科任喜应
主治医师
2.9
普通内科陈彦星
主治医师
2.9
普通内科闫竹梅
主治医师
2.9
中医科曹振爱
医师
3.1
普通内科刘卫林
医师
2.8
普通内科梁青
医师
2.8
普通内科张晓梅
医师
2.8
普通内科惠桃
医师
2.8
中医科陈金
医师
3.1
强文娟
医师
2.8
普通内科陈建江
医师
2.8
高血压患者春节饮食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在春节期间是不可以毫无节制的大吃大喝的,这样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那高血压患者在春节期间的饮食有什么注意的呢?注意事项一、减少钠盐摄入:1、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2、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3、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4、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5、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注意事项二、限制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我国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较多,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 25克;女性不应超过 15克。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白酒、葡萄酒(或米酒)与啤酒的量分别少于 50ml、100ml、300ml。注意事项三、不该吃的食物千万别吃1、酒:饮酒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大量、长期饮酒,更易诱发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酒。2、浓茶:高血压病患者忌饮浓茶,尤其是忌饮浓烈红茶。因为红茶中所含的茶碱最高,可以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而饮清淡绿茶则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3、辛辣和精细食物:辛辣和精细食物可使大便干燥难排,易导致大便秘结,患者排便时,会使腹压升高,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所以高血压患者禁用辛辣和精细食物。4、动物蛋白质:高血压病患者应限制或禁用动物蛋白(如动物肝脏、蛋类)的摄入,因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引起血压波动。平常饮食可选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如鱼肉、牛奶等。某些蛋白(如氨基乙黄酸、酪氨酸等)有降压作用。5、高热能食物:高热能食物(葡萄糖、蔗糖、巧克力等)可诱发肥胖,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有超重或肥胖。所以,本病患者饮食上应限制高热能食物。注意事项四、按时服药春节期间作息时间往往没规律,很难做到按时服药,但高血压病人一定要注意按时服药,并经常测量血压。如果血压控制得不好,要根据血压高低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用药.要适当地进行活动。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晚上睡觉更要注意。陈新民提醒,春节期间,亲戚朋友聚会多了起来,患有高血压的人一定注意情绪的控制,娱乐活动要适可而止,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疲劳,避免乐极生悲。
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春节饮酒应注意哪些:吸烟、过量饮酒和缺乏运动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三大不良生活方式。长期过量饮酒不仅损害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还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关。新春佳节来临,慢性病患者如何在怡情的同时又步伤害自身健康,现我们把“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您一同探讨:~适量饮酒对血压的影响尚不确定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研和观察性研究提示,酒精摄入量和心血管病风险之间可能呈J型关系,适量饮酒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效益。适量饮酒的心血管保护效益被归因于多种机制,包括增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葡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患糖尿病风险,改善内皮功能等。但这些说法还没有得到前瞻性随机研究的验证。饮酒与血压的关系很难评估,因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单一因素作用不易确定。我国开滦研究随访4年的结果则提示,长期饮酒是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目前,大多数专家主要关注过量饮酒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过量饮酒与高血压关系过量饮酒导致全因死亡率增高,对年轻人危害更大,也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例如,国际多中心研究(INTERSALT研究)在全球48个中心调查了9681位20~59岁的中青年人士,发现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周饮酒300~499ml的男性平均血压增高2.7/1.6mmHg,每周饮酒500ml的男性平均血压增高4.6/3.0mmHg,每周饮酒300ml的女性平均血压增高3.9/3.1mmHg。我国一项研究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过量饮酒者(每周饮酒量30个标准量)罹患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危险比分别为2.0、2.2和2.1(均P<0.001< font="">);每日饮酒量增加1个标准量,上述3类高血压患病率分别增高6%、9%和9%(均P<0.01< font="">)。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等东亚人群对酒精更敏感,较低饮酒量就可能明显升高血压。酒精导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酒精导致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所占比例,文献报道中从5%到30%不等。过量饮酒导致高血压发病的患者显然更多。预防酒精导致高血压的有效方法是少饮酒或不饮酒。研究显示,过量饮酒者,不论血压正常或血压增高,在减少饮酒量或戒酒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有一定幅度降低。酒精导致高血压的治疗措施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相似,不同点在于减少饮酒量或戒酒能降低血压特别是收缩压,严重过量饮酒者应在1~2周内逐渐减少饮酒量。预防和治疗酒精导致高血压的另一种非药物方法是运动锻炼。在大鼠模型中,运动锻炼能通过诱导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而增加一氧化氮生成、上调心血管系统的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酒精导致的高血压。治疗酒精导致高血压的最佳药物方案还不清楚,针对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专家建议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显示,实验犬喂食酒精后,RAAS持续激活并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厄贝沙坦能改善各项左心室功能的指标。针对发病机制,钙拮抗剂也可能是治疗酒精导致高血压的优选药物。饮酒对糖尿病的影响酒精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低血糖首先,糖尿病患者如果大量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乙醇迅速进入肝脏,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异生,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其次,乙醇会增加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的血流量,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造成饮酒后低血糖。葡萄糖是脑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脑细胞储糖量有限,每克脑组织储糖量约2.5~3.0μmol,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因此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有脑功能障碍,导致昏迷。若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能迅速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但若低血糖昏迷持续超过6小时,脑细胞变性便不可逆转,患者会因长时间低血糖导致脑水肿、中枢神经损害,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其他危害酒精可能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升高血压、血脂,使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骤增;过多的酒精有可能加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长期饮酒的人已有的性功能减退可能会加重;降低人的判断力,患者有可能忘记进行胰岛素注射或进食。对于嗜酒者来说,“酒”中的酒精及其他成分含有较高能量,因酒精的兴奋作用,饮者自控能力下降,进食量无法掌握,使血糖升高,病情恶化,严重者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酒精产生的高热量,导致酒精成为嗜酒者首要的热量来源,而对其他食品摄入很少,因而出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缺乏。糖尿病患者饮酒注意事项患者的自身条件血糖必须控制良好,在7.8mmol/L以下;非肥胖者;无糖尿病以外的其他重要的慢性疾病;无糖尿病并发症,肝功正常;未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者。控制酒精饮入总量一餐饮酒总量在15g以内,有酒量者放宽到20g。15~20g酒精大致相当30度白酒60~80ml,葡萄酒120~150ml,啤酒300~400ml,威士忌酒70ml,此时为最大的允许量,饮时减半为好,并且应放慢饮酒速度。绝不在空腹时饮酒在参加宴席前应先进食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且注意席间边进餐边饮酒。监测血糖饮酒后一定要监测血糖,尤其是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控制饮酒次数原则上每周在1~2次以下,且不可超过饮酒量上限。其他酒后千万别驾车,酒精对人的知觉、反应性和协调性影响很大,且饮酒后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作者:张永刚,男,在职研究生,学士学位,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榆林市中医院高血压病专科副主任。本人于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参加工作9年,跟随陕西省名老中医高万佑、高智老专家学习至今,省级名老中医高智经验继承人。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学习1年。曾先后在国家及省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参与完成市科技成果奖2项,主持市科技局科研课题1项。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医德、医术,受到广大患者赞誉。】
摘要缺血性中风病因多而复杂,在诸多因素中,气虚血瘀为根本病因,它是临床各期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方法,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从拆方研究及现代药理学上都证明是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剂。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益气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70%以上,临床上有脑梗塞,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有肢体活动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主症可伴有饮水呛咳,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1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从生理病理而言,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多虚多瘀”,王清任提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各期的病理基础,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生命活动是气血生理功能的具体体现。《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阳,血为阴,所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又是人体的生理功能,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的异常必然导致血行的异常,只有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才得以正常,从而使阴阳调和。脑为诸阳之会,赖气血充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气虚则清阳失运,髓脑失养。传统医学认为阳动阴静,卧则血归于肝,阳入于阴,故气血流行缓慢,易于停滞,而为瘀血,从而痹阻经脉,气血不能上充脑髓,故多于夜间睡眠上发作。据医学大量资料报道,无论是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病理都符合中医“血瘀”的概念。传统医学认为“久病多虚多瘀”众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血瘀,瘀生怪病”,有人对30例“怪病”进行血流变学测量,发现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经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病情好转或全愈,由引可见,血瘀是重要致病因素。从年龄看中风病绝大多数发生在年逾四旬之人。《内经》云:“年逾四旬则阴气自半”年老体衰,阴精阳气俱不足,气血亏虚,脉道不利形成了中风发展的内在因素。《杂病源流犀烛·中风》谓:“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可见年逾五旬之人,气血生化运行功能减弱,《内经》认为人体随年龄增长,肾气渐衰,元气为气血运行之动力,故肾虚必影响气血之生化运行,而致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血少,血脉不充,血行迟缓为瘀,肝肾同源,肾之虚,必及于肝,而肝又为气机之枢,气机运行不畅必致血瘀。气虚尤其是脾气虚,生化乏源,气血生成不足,则脉道失充,血流缓慢而为瘀,致肢体失用。长期津血不足,则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血虚亦可生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疾病在血流变学方面有一共同特性,即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其血液循环存在粘、凝、聚的瘀血状态。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痰浊内阻,血脉不利,日久痰浊血瘀互结为患,使宗气不行,精血不充,最终形成瘀血阻经而发中风,传统医学早就有痰瘀同论的观点。前贤提出:“百病皆痰”,及重视,“痰瘀阻络”这一病理因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可见痰浊是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尤其是素禀痰体,体态肥胖之人。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在血流变学上,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凝固性均明显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下降,凝聚性增大,这一病理与痰瘀病机是一致的。董汉良认为“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故中年以上之人,平素过食肥甘厚腻,一方面易具湿生痰,一方面化作血中之浊,形成痰脂,混于血中,易致血粘度增加,血行不畅,筋脉失养,常痰瘀同论。从临床上来看,肥胖之人易患中风,是由于“形盛气衰”之故,肥胖之人形盛于外,而气歉于内,气虚脉道不利,气血运行无力,形成了气虚血瘀,从临床症状看,大多有肢体麻木的表现。李东源认为“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故生麻木不仁”。脾胃论指出,由于气虚无力推血液,血流不畅而瘀阻于脉道,肢体得不到濡养,故生麻木,其次中风多见眩晕之症状,《内经》云:“上虚则眩”,人体气血亏虚,血不上达于头部,脑失其养,故生眩晕。从统计资料来看,中风大多为50岁以上之人,气虚血瘀者占绝大多数,有人对1200例中风病临床分型,气虚血瘀型占73%以上,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因素,贯穿于缺血性中风病程的始终。2益气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根本方法既然气虚血虚是各期的病理基础,那么治疗时要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因为气具有推动作用,气旺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旺则人体功能正常。活血化瘀可以使经络通畅,脑髓经脉得以濡养。活血化瘀如同祛除下水道中沉积的泥沙一样,而益气如升高水压冲走泥沙一样。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单位报告活血化瘀与益气药同用,其效果优于单纯用活血化瘀药,有人比较了补阳还五汤与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酐的疗效,结果补阳还五汤明显优于对照组。有人比较了单纯用活血化瘀的冠心Ⅱ号与益气活血化瘀的补阳还五汤,对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方面,活血药和益气活血药具有同样的作用,在治疗滴注时,益气活血组的作用,较冠心Ⅱ号为优。陕中附院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稍事加减制成通脉舒络液,应用于临床对近万名病人治疗,疗效可靠,对住院治疗的214例患者系统观察,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结果表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痊愈115例,痊愈率为53.7%,总有效率达99.1%。病例:冯某,男,63岁,以“突发左半身不遂伴麻木2天”为主诉,入院时舌暗红,苔溥白,脉沉细,左上下肢肌力Ⅱ级,头颅CT示:“左底节区多发腔梗”,入院中医诊断:中风一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西医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第五天,左上下肢活动明显增强,左上下肢可抬至头部,可自己行走,麻木症状改善,舌暗红苔薄白,脉弱,左上下肢肌力Ⅵ级,15天后痊愈出院。在以益气活血化瘀之补阳还五汤为主时要依据辨证施以化痰,滋补肝肾等药物以增强其效果。3补阳还五汤的拆方及现代药理方中黄芪补一身之气,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气血充则脑髓得养,功能正常,为治本之品,为君药。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与当归,黄芪相伍更好的发挥行气活血的作用,为臣药。当归补血和血。《日华子本草》云:“治一切风,治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为血中之圣药,凡有形虚损无所不宜。赤芍有通顺血脉的作用与当归相伍,养血活血,助川芎行气活血。桃仁苦,甘,平,具有破血行瘀,润燥通便之效。成无已:“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本草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泻滞血,甘以生新血”红花具有活血通脉,祛瘀止痛的作用。《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调血之药也”桃仁、红花相伍,重于活血破瘀,当归赤药相伍养血活血,共为佐药。地龙取象比类有通络之效,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补阳还五汤能影响血流变学,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及增加脑血流量,保护缺血神经元,明显减少缺血神经元坏死,改善智能作用。小结: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临床上以益气活血化瘀法为基础方法,并把它贯穿于缺血性中风的始终,是值得临床重视的。其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的组方符合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的同时,要依据兼挟病邪,随症加减。兼痰者佐以化痰通络,兼痰热腑实者,佐以通腑化痰,兼肝阳上扰者,佐以滋阴潜阳,对提高疗效大有婢益。参考文献[1]陶根鱼.杜晓泉.益气活血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地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7(12)[2]聂志玲.缺血性中风的辨证施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707-708.[3]郭敬礼,张宏伟,刘东霞.中医世家·张学文[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