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
主任医师 教授
儿童分院副院长
儿科陈登念
主治医师 助教
3.3
儿科陈欧阳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儿科谭忠友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周平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谭祥权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余洁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儿科骆晓蓉
主治医师
3.3
儿科黄国玲
主治医师
3.3
儿科胡蓉
主治医师
3.3
刘玉姣
主治医师
3.3
儿科熊健志
主治医师
3.3
儿科贾佳
主治医师
3.3
儿科陈宗文
主治医师
3.3
儿科赵华清
主治医师
3.3
儿科秦弦
主治医师
3.3
儿科肖洪洲
主治医师
3.3
儿科乔英琴
主治医师
3.3
儿科余超
主治医师
3.3
儿科李璐韦
主治医师
3.3
王姝
主治医师
3.3
儿科周厚福
主治医师
3.3
儿科胡翠
主治医师
3.3
儿科冯小倩
主治医师
3.3
儿科孙露
主治医师
3.3
儿科陈红霞
主治医师
3.3
儿科陈云秀
医师
3.2
儿科段正林
医师
3.2
儿科欧容
医师
3.2
儿科程艳
主任医师
3.2
一、如何正确认识小儿高烧?了解几个常识。 1、发烧是儿科急诊最为常见的疾病主诉,占就诊儿童的22.1%; 2、小儿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感染后容易发烧,且容易反复发烧; 3、高烧指腋表温度超过38.5℃、肛表温度超过39℃、耳温超过39℃; 4、发烧是机体对感染原的正常防御反应,发烧可以增加免疫力和对抗细菌复制的能力,可以有效对抗病毒或细菌繁殖,但是持续高烧会带来一系列危害,需要及时正确处理。 二、发热对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1、最主要的危害是病原体本身对人体的伤害; 2、消化道症状:因为发烧后消化道分泌及蠕动功能降低,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消耗增加:氧耗量增加、脱水、电解质紊乱、小儿惊厥等; 4、细胞破坏:尤其超高热(41℃以上),可致细胞变性、坏死、代谢紊乱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损害人体重要器官功能。 三、如何正确处理高烧? 1、家庭常备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2 月龄,肛温≥39. 0℃,或因发烧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时候,应及时服用退烧药; 2、安乃近、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糖皮质激素等副作用大,不建议使用,部分已禁用。 3、可同时联合使用物理降温,推荐使用没有刺激性的降温贴等; 4、冰枕:5岁以下婴幼儿原则上不推荐,因为会带来不适感,特殊情况下应用。冰袋应放在枕颈部,对较小的幼儿不建议(容易被冻伤)。 5、醇浴:5岁以下婴幼儿原则上不推荐,因为会带来不适感,特殊情况下应用:25-35%酒精,无需全身擦拭,只需擦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大动脉处;适用于高热无寒战又无汗的情况,如已经出汗,表明体温已经开始降低,不适合醇浴。 6、温水拭浴:5岁以下婴幼儿原则上不推荐,因为会带来不适感,特殊情况下应用。 a、用温水毛巾全身上下搓揉,使宝宝皮肤血管扩张散热,体表水气蒸发也会吸收体热; b、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反复擦洗患儿面部、颈部、腋下、躯干及四肢,每个部位擦1-2分钟; 7、温水澡:整个温水浴时间在10分钟左右,然后用大毛巾把孩子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发红为止。 四、宝宝发热需要特别注意点: 1、不宜在短时间内服用多种退热药,原则上不提倡交替使用二种退烧药物,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体温不升、电解质紊乱、虚脱等情况; 2、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婴幼儿发热可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4、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5、大部分发烧都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因不明或者没有细菌感染依据时,不要滥用抗生素。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的、以发声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抽动通常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快速消失,具有刻板性,即反复出现相同表现的抽动。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 抽动症很常见? 据国内报导,抽动症的患病率为0.05%~3%,即在患病率高的地区,每100个人就有3名抽动症患者。国外统计患病率更高。 抽动症对孩子身体影响 一些情况能够加重抽动,如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炎症等。孩子的抽动症的症状可以出现变化,表现为波动性,如旧的症状消失、新的症状出现。部分患儿在抽动症状出现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等,称为先兆症状,患儿认为抽动能够缓解这些不适感。抽动症出现在清醒时,睡眠时症状消失。 如何治疗? 抽动症属于一种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躯体性健康,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部分孩子由于抽动症出现心理负担、交往障碍,不敢或不愿和老师或朋友进行正常的互动和交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这是需要关注的,这些小朋友需要及时治疗的。 抽动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心理行为治疗也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症,消除病耻感,调整心理状态,不要过分关注抽动症状,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鼓励正常交往,鼓励完成的正常的学习。另外,行为疗法治疗抽动症也是有效的。 抽动症患儿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建议为抽动症的孩子安排规律、劳逸结合的生活,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避免熬夜,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避免食用咖啡、茶以及含有色素、添加剂、甜味剂的食品,因为这些物质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 让学校老师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症,不去过分关注抽动症状,让孩子放松有助于缓解症状。老师的理解和鼓励有利于孩子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和交往。 抽动症能完全治好吗? 很多家长关心抽动症能否完全治好。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孩子随年龄增长病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结局大致分为三个1/3:1 /3 的抽动症孩子在成年期抽动症状缓解,1 /3 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1/3 抽动症状持续至成年或终生。即使不缓解,抽动症并不影响寿命和智力。单纯抽动症的孩子是能够胜任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 看完记得点个赞?
小儿神经性尿频是我们儿科门诊的常见病症。 是以孩子清醒时频繁有尿意为唯一的临床表现。也就是孩子每天的排尿次数增加,而尿量并无明显增多。一般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尿频会明显加重。孩子入睡后尿频症状就消失了,一般也不会尿床。上医院查尿常规检查全部都是正常的。这属于非感染性尿频。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神经性尿频症的孩子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导致出现尿频的主要原因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方面是小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外因方面是可能孩子近期生活中有一些不良影响因素,导致了孩子精神紧张或者对精神状态形成了不良刺激,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像刚入托,入学等心理准备不足,或者有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故去。以及害怕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等。这些都可能使孩子精神紧张加剧,产生了焦虑状况,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其结果就是表现出孩子频繁有尿意,小便次数增多。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最多见于3-5岁的小儿,这时的孩子刚刚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排尿意识,故也最易受内外因因素影响而导致神经性尿频。 达到什么排尿次数就可以认为是尿频了?患儿有哪些临床表现? 正常孩子排尿次数可以是每天6-8次,而神经性尿频的孩子可以增加到每天20-30次,甚至每天40-50次,每小时可达10多次,但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就没有尿频症状了。 孩子除了清醒时排尿次数增多外,没有其他任何异常.尿常规检查也是正常的。 为何常常被误诊为泌尿系感染?二者的区别?如何诊断? 发现孩子尿频时,首先要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的影响。因为神经性尿频属于非感染性尿频尿急。而小儿泌尿系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尿频尿急。到医院查个尿常规就可以明确诊断。 小儿泌尿系感染尿检会有异常,表现为白细胞为主的浑浊尿,孩子一般也多会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如发热、哭闹、烦躁不安等等。找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一般都可以区别的。家长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给孩子清洁外尿口后留取中段尿,这样才不会因为尿标本不合格而导致检验误差而影响了医生的判断。 宝贝得了神经性尿频怎么办?如何治疗? 当确定为神经性尿频后,家长朋友们不必过于紧张,首先应该对孩子的近期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孩子紧张不安的事情,给孩子认真解释,安慰,使他对害怕担心的事情有一个正确认识,尽快恢复到以前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这样,尿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而当孩子在想排尿时,鼓励他用力忍一下,延长两次排尿的时间,如有进步时就应给以表扬,逐渐使排尿间隔延长到正常。对于刚入园的孩子还要取得幼儿园学校老师的配合,多理解、安抚孩子,上课要放松情绪,多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或其他活动中。一些药物如654一2.谷维素等,有助于调节神经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此外,可试用玉米须15克,水煎,加适量糖代茶饮。一般三岁左右的孩子多数经过情绪调节后都可以缓解,不建议用药物治疗。 在家庭中照顾这样的宝宝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做好家庭护理? 在家中对这样的对孩子要更有耐心,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告诉孩子他的身体并没有毛病,不用着急,不要害怕。鼓励他说出引起紧张不安的事情,关心他提出的问题,给予认真解释,安慰。这样,尿频会随着精神压力的解除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千万不要打骂训斥,这样使孩子情绪更紧张,尿频就会持续不见好转。在家庭护理时需要注意当发现孩子尿湿裤子时要及时给孩子清洁外尿口,换上干净衣裤,以免因为尿液长时湿浸孩子娇嫩的小屁股而造成臀部湿疹等。 要到多大宝宝的这种症状才会消失?要很长时间吗? 当孩子对害怕担心的问题的担忧缓解了,能恢复到以前轻松的心境中时,尿频就会自然得到纠正。恢复时间的长短依孩子紧张情绪的严重程度及家长的安抚作用效果大小而异,可以是二到四周不等。 可以预防吗? 预防在于避免引起孩子精神过度紧张,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因素,就不会出现神经性尿频了。
总访问量 6,258,226次
在线服务患者 12,920位
科普文章 24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