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心血管内科沈文光
教授
心脏与血管中心主任
心血管内科李艳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内科王伟民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马志毅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聂孝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刘芳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佘飞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白静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葛堪忆
主任医师 教授
3.2
韩治伟
主治医师 讲师
3.2
心血管内科何榕
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谢颖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张兆国
主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周博达
副主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王昊天
主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向伟
主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薛亚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1
心血管内科张鸥
主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赵兰婷
主治医师
3.0
孙巍
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王怡璐
主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高桐
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刘元伟
副主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王一斐
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杨靖
主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耿雨
主治医师
2.8
心血管内科李锟
主治医师
2.8
心血管内科孔令云
主治医师
2.8
心血管内科高山泉
医师
2.8
罗江滢
医师
2.8
1.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因肾上腺皮质(增生、腺瘤、或癌肿)自主性分泌过多醛固酮所引起的醛固酮增多症。症状和体征有发作性无力、血压增高和低血钾。诊断包括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和肾素活性。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如为肿瘤,尽可能切除;如为增生,可用安体舒通或相关药物使血压恢复正常,并使其他临床症状消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肾上腺皮质肾小球细胞的肾上腺腺瘤,通常为单侧腺瘤,肾上腺癌或增生(罕见)。儿童极少发生腺瘤,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时发生肾上腺癌肿或增生。 肾上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两侧肾上腺均可累及,但无腺瘤。某些形式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其中其他盐皮质激素升高)和显性遗传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也可能出现临床表现地塞米松- 可抑制的醛固酮增多症。 即使血清钾水平正常,分泌醛固酮的小腺瘤也越来越被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2.症状和体征患者可有高血钠、高血容量造成的高血压或/和一过性低钾血症,严重时出现低钾性碱中毒,导致发作性无力、感觉异常、短暂瘫痪和手足抽搐。舒张期高血压和低钾性肾病伴多尿多饮皆常见。许多病例仅有轻、中度高血压,水肿不常见,极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3.诊断如患者有高血压、 低血钾,应考虑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实验室检查方面可先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和血浆肾素活性(PRA)。理想状态下,在进行这些检查之前4~6周,患者最好能停用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AngII受体拮抗剂[ARBs]、beta-阻滞剂)。测定PRA时,一般在上午取血,患者取卧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血浆醛固酮>15ng/dL(>0.42nmol/L),PRA水平降低,血浆醛固酮(ng/dL)和PRA(ng/mL/h)之比>20。同时应积极化验电解质,血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PRA),做肾上腺影像学检查,甚至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测定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见表4.治疗1)手术切除腺瘤 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可通过腹腔镜手术摘除。切除腺瘤后,术后所有患者的血钾恢复正常,血压下降,50-70%的患者在不需要 降压治疗的情况下血压完全正常化。 如果为肾上腺增生,70%患者在切除双侧肾上腺后仍有高血压,因此一般不主张手术。2)药物治疗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可用药物治疗安体舒通控制醛固酮的过多分泌,起始剂量为50-100mg口服,每日1次,在1个月内减至维持量,一般为100mg左右,每日1次;阿米洛利5~10mgpo或另一种保钾利尿剂。可以服用特异性药物依普利酮50mg,口服,一次/天到200mg,口服,2次/天,因为它不同于螺内酯,它不会阻止雄激素受体导致 男性乳房发育和性功能障碍);除非低剂量螺内酯有效,否则它是男性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约半数需加用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经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非罕见疾病,在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为常见疾病,尤其是青年时期出现高血压,非ACEI/ARB类降压药物难以获得满意降压作用,曾经出现一过性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应高度警惕与该病鉴别。由于长期误诊为高血压导致靶器官受损明显,甚至发生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等心脑血管事件。一旦发现不能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应及时心血管内科或内分泌科诊治。
总访问量 918,57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906位
科普文章 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