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心脏病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此类疾病更频频垂青中青年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知名企业高层领导,近年来心源性“猝死”事件反复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例如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此外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相声大师马季、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以出演毛泽东而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均因心源性猝死突发而撒手人寰。一、什么是猝死我们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它通常是因为心跳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的。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马上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二、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美国每年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中国每年猝死的发病率为54万人,每分钟有1人发生SCA!中国每天将近有1480 SCA 死亡 !相当于每周有22架满员的波音747飞机机毁人亡。三、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表现1、猝死发生前:有的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2、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秒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紫绀明显,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等。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四、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现有意识丧失的病人时,要快速的进行识别,如果是心源性猝死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机,同时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为了提高心源性猝死急救的成功率,每个人都应当学习掌握心肺复苏基本技能。 五、8条“守则”预防心脏性猝死预防心脏性猝死,无外乎做到8条“守则”:1、远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凡是患有三高的人群,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及时治疗,尽快使血压、血脂、血糖达到安全标准。切不可“跟着感觉走” 猝死前可能毫无预兆。2、戒烟限酒。研究表明,吸烟者猝死要比非吸烟者高四倍以上,猝死的发生率还与每天吸烟数成比率。 专家指出,吸烟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于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使心肌电生活活动不稳定。同时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又可使心肌室颤的阀值降低而更易引起心室纤颤。另外也可促使血小板凝聚功能亢进而易形成动脉内血栓。这些因素均促使猝死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吸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戒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一。过度饮酒尤其醉酒易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会增加猝死发生的危险性。主张每日限制饮酒或最好不饮白酒,每人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0克。3、规律运动。规律而适宜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冠心病;但不恰当的剧烈运动,尤其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反而会增大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概率。因为剧烈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会引发心脏负荷过大,心率改变从而诱发心室颤动甚至发生猝死。魔鬼时间”慎起居。一天24小时中,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上午4―10时,因而被医学家比喻它是好发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这期间,服药、饮水要早(醒来时服一次药喝一杯水),锻炼要少(避开这段时间),以免发生危险。4、清淡饮食。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过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均会增加猝死的发病概率。据报道: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猝死发生概率是每月吃不足一次鱼的48%。5、充足睡眠。国外多项研究显示,若长期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年人,其死亡率比每晚能睡七八个小时的人要180%。“健康的体魄来自充足的睡眠。”这是科学家新近提出的观点。所以出现睡眠障碍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和治疗。午睡小憩,猝发危险减三成。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不过,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进行。6、控制体重。有资料Kg显示,肥胖者BMI猝死率男性高出体重指数普通人群13倍。男性提示体重大于理想体重20%者身高,其人群死亡危险比指数一般人群高25%非暴力;体重大于30%者,BMI其死亡危险BMI比一般人群高42%。同时多脑出血肥胖者栓塞不仅减寿还受到styl猝死kg的威胁。7、预防便秘。便秘会导致血压就会升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和心梗而危及生命的猝死。8、学习急救。发生猝死后,有效营救时间非常短暂,仅为7—10分钟!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2011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尽快实施心脏按压。即使不进行人工呼吸也能起到同样的成功率。千万不要延误心脏按压时间。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即胸部正中、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交点。按压深度: 约4-5cm,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按压频率: 大约为每分钟100次两乳头联线的中点。用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可采用两手指交叉抬起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4-5cm,压下后即放开,但双手不应离开离开胸壁,使胸骨自行弹回原位,如此反复操作,频率为100次/分钟。若可进行人工呼吸,则按压与通气的比率即30:2。总之对中老年人而言,发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而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他们或由于忽略了已经存在却无明显心绞痛等症状的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定时炸弹”一旦遇到压力、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就会造成粥样斑块破裂—心肌缺血—致死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室颤动)—猝死的严重后果;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不能及时释放压力,不能有效节制情绪变化,同样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性猝死。黄帝内经曾针对养生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长期疲劳工作容易导致“正气损伤”,与普通人相比,“过度疲劳的人肯定更容易受到外来风寒、暑湿等邪气的侵袭而致病。”在充满竞争和各种诱惑的时代,在内心上应该做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身必先养心。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倡预防为主,“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让我们关注健康,从“心”开始,为事业、为家庭、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活出健康精彩的人生!。
鞍山市中医院 王金梅 (114001) 近二年,我科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一、病例与方法:(一)病例:50例病员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随机分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肺心病心衰各10例,风心病心衰各5例,冠心病心衰各8例,其它各2例。(二)方法:1、 对照组完全采用西医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抑制心室重构,对症治疗等。2、 中西医结合组在使用西医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临床大致分三型:(1)以气阴亏虚夹瘀为主型:此型多见肺心病,冠心病及甲亢型心脏病心衰。症见: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夜间不能平卧,口唇青紫,尿少、肢肿、舌淡红或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方药:生脉散加减: 麦冬20g 生地10g 五味子10g 川芎15g 红花15g 丹参20g 太子参20g 黄芪20g 内金15g 云苓20g上方水煎日一剂,每次200毫升,日二次口服。不能口服汤剂者给予静脉点滴参麦注射液20-40ML/次,日一次。(2)以阳虚血瘀为主型此型多见风心病心衰,也可见于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症见:畏寒、肢冷、浮肿、心悸气短,咳嗽、吐白沫痰、纳呆、舌淡有齿痕或苔白腻、或舌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原则。方以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0 g 党参20g 黄芪20g 白术15g丹 参20g 桃仁20g 炮姜10g 赤芍10g茯 苓30g 白前15g 内金20g水煎服,日一剂。不能服药者以参附注射液20-40ML/次静点,日一次。(3)以痰瘀交阻或心血瘀阻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各类心脏病引起的心衰。症见:心悸、口唇青紫、胸痛、胸闷、舌苔厚腻、脉结代。方以逐瘀化痰相结合为原则:茯苓20g 瓜蒌20g 竹茹10g 黄芩15g赤芍15 g 丹参20g 白术15g 内金15g 可根据兼证加减。二、疗效判定:(一)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得以纠正。(二)有效:症状大部消失,心功能好转。(三)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心功能未见纠正或恶化。三、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92%,对照组72%,结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比较见下表: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中西组 25 10(40%) 13 (56%) 2(0.4%)对照组 25 6 (20%) 12 (52%) 7(24%)四、 讨论:(一)、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继发于各种类型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等。临床治疗中基本原则是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抑制心室重构对症等,但治疗较困难,一些病人在应用强心药、利尿药中可出现洋地黄中毒及离子失衡等问题,我们发现,在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病例,往往出现良好的疗效。如:1、恢复快,病程缩短。2、离子紊乱容易纠正,这与病员使用中药后食欲恢复快,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关。3病情较稳定,不易复发,并发症少。(二)、祖国医学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属水肿、心悸、胸痹、喘证等范畴,属各种心脏病自然发展的后期转归,在其病程中常见心、肺、肝、脾、肾同病,呈现五脏俱病,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治疗中关键之处在于准确辨证,用药及时,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活血化瘀于其中,根据不同病机,投以不同方药,或益气养阴,或温阳益气,或祛瘀,或化痰,健脾利水,只有审证准确,用药精确及时,效果才会满意。
远离高血压、保护我们的心、脑、肾 鞍山市中医院王金梅目前我国成人患者已达2.0亿之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普遍存在着“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现象。据统计,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伴有高血压;100个脑血栓病人中有86人伴有高血压;100个冠心病病人中也有50-70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是两个致死、致残的严重疾病。近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国死亡人数中有近一半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留有各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科学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风险将增高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将增高46%。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人群中,血压稳定升高或不稳定升高都会造成冠心病发病的风险增加。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比120mmHg~139mmHg者增高1.3倍。同时,血压升高还会增加发生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肾脏疾病的危险减少1/4。如何有效地控制血压,最大限度减少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在日常门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存在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误区,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甚至还造成了患者致残、致死等恶性后果,作为一名高血压门诊的医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的正确治疗知识,不要让患者死于无知。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上存在一些误区。我想其实这个误区应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方面的误区,另一个为治疗方面的误区。(一)首先我们谈谈高血压认识方面的误区。1、很多人认为血压高了,就是单纯的一个血压值的增高,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血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增高,其实血压的增高,最主要的是导致心脏,肾脏、脑及周围血管的损害。比如高血压会引起心脏心肌的肥厚,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这是对心脏的影响。对于肾脏,如果不好好控制血压,最终也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对于脑的影响可出现脑出血,脑栓塞等,另外还会引起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因此高血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血压值的增高,会导致心、脑、肾、血管等等器官功能的障碍。2、很多人判断有没有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得好不好,不是用血压值来评定,而仅以症状来评定。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病人,问他有高血压吗?他说没有,再询问:您血压多高,他说180mmHg,这还不叫高血压吗?但患者认为没有大碍,因为他不觉得头晕。所以, 很多人完全以症状来评价自己是不是高血压,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很多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有的血压已经很高,并不头晕也不头疼,有些人血压刚刚高一点就会有不舒服,每个人对于血压增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凭症状评定血压是否增高,这是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二)高血压治疗方面的误区。1、“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2、“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130/85mmHg,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病人为血压<125/75mmHg,脑血管病后、冠心病病人为血压<130/80mmHg,老年高血压病人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3、“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4、“不要老是吃同样药物,以免失效。”具有这样观点的病人常主动地不断变换降压药物的品种。其实这是不对的。选择某些降压药物,获得满意效果后应继续坚持服用,一般不会失效,如有血压波动情况发生,应该寻找其他原因,包括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可导致血压波动。5、“已经吃降压药了,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上同样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诊断了高血压并不在乎,吃东西还是很咸,也不戒烟,体重超重也不减肥,经常熬夜,很多不良生活方式不注意改善,这也是治疗上的一个误区。6、过度相信保健品、放弃服用降压药。因为降压药说明书上写副作用太多了。很多人过度担心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而停掉了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又过度相信保健品,这些都是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些误区。总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高血压、正确治疗高血压,才能远离高血压病对我们心、脑、肾的伤害,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千万不要因为无知而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