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华
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
中医科杨援朝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科李巧兰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科李守朝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科王宗柱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科张效科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妇产科刘东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中医科董正华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4
针灸科贾成文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消化科沈舒文
主任医师 教授
3.5
马居里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张学文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陈尚莲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樊哲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科朱丽红
教授
3.3
中医妇产科崔晓萍
教授
3.3
中医科杨军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2
中医科李长秦
教授
3.2
中医科许爱英
教授
3.2
中医科田丙坤
教授
3.2
焦俊英
教授
3.2
中医科关建军
教授
3.2
中医科王焕生
主任医师
3.2
中医科屈榆生
医师 副教授
3.2
中医科董斌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高延杰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王益平
教授
3.1
中医科韦永红
副教授
3.1
中医科王民学
医师 副教授
3.1
中医科卫培峰
医师
3.1
曹彩霞
副教授
3.1
今天,受邀随王旭峰老师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糖尿病人饮食健康节目,大家也聊了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的话题。其实,许多糖尿病人也很关注这个话题,因为他们总以为水果太甜,含有太多的糖,所以不能吃。那么,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水果呢? 一、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精神因素等因素引起的蛋白质、糖、脂肪、水与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引起糖尿病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肥胖、饮食不合理、体力活动不足、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和精神因素等。糖尿病可分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导致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发病比例小于10%,具有病情重、发病急、有酮症酸中毒倾向的特点,幼年及青少年,较瘦小的人群易患。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发病比例占90%,具有病情较轻,起病缓慢、很少有酮症酸中毒的特点,肥胖者较多。糖尿病早期最典型的有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可引发糖尿病足、动脉硬化、中风、神经损伤、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脏病等。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二、糖尿病人应注意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决定健康是哪些因素?遗传因素占15%,社会占10%,医疗8%,气候7%,自我保健 60%。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做好均衡营养。第三,我们们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但有些认识上有一些误区,譬如:不知道他们怎么得的,反正离我们很远;吃点垃圾食品不会很大的影响,大家都在吃;喝酒没有办法,应酬需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三、糖尿病人如何饮食更科学? 糖尿病人饮食原则首先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摄入的能量不要超过消耗的能量。其次,膳食要平衡,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不要食用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葡萄糖、麦芽糖、蜂蜜、白米饭、白面粉、新鲜的土豆和蚕豆等。由于糖尿病患者糖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消耗增加,易出现负氮平衡,故选用适量的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乳、蛋、豆制品等,成人1.2g/(kg.d),蛋白质可达到或高于总能量的20%。伴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限蛋白质摄入量。第三,用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PP、B12等)可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供给足够的维生素A可以弥补患者难以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缺陷。充足的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能加强患者体内已减弱的抗氧化能力。三价铬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促进糖原合成,从而降低血糖。缺锌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胰岛素作用的抵抗性增强。锰是羧化酶的激活剂,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锰缺乏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不耐受。第四,补充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可以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还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发作和猝死。第五,补充膳食纤维。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防治糖尿病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糖代谢,降血压、降血脂和防止便秘等。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水膨胀,吸附并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减弱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同时还具有降血脂作用。非水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肠道,减少吸收,具有间接的缓解餐后血糖和减肥作用。总之,糖尿病人要注意“八多八少”:主食要多粗少细,副食要多素少荤,肉类要多鱼少肉,烹调要多蒸煮少油炸,口味要多醋少盐,饮料要多水少烟酒,饮食多餐少量,生活要多动少吃。文章出处:姚庆筱营养健康之轩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医学是面向人而生的,是为了呵护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种种不适而产生的一种专门的学问。就本质言之,医学是为了人、为着人的。过去,医学所要救助的目标一直是生病的个体,而非人类这个物种。这句铭言就是对医学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仍在践行着这句铭言,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挂牵。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既神圣,又质朴。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细。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这也是医学的人文性使然。 给病人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 可以说,这句铭言明确了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转载自2007-10-30《健康报》
1 脾胃病特效專藥 健脾藥:炒白術、山藥、扁豆、黨參、苡米、蓮子、芡實等。溫脾藥:干姜、良姜、元胡、肉桂、蓽撥、甘松、蓽澄茄、丁香、草果等。升脾藥:葛根、炙甘草、枳殼、升麻等。理脾氣藥:香附、陳皮、青皮、木香、佛手、香櫞、厚樸、萊菔子等。化濕藥:半夏、蒼術、白蔻仁、砂仁、藿香、佩蘭、蘇梗等。清熱藥:連翹、蒲公英、焦梔子等。消食藥:焦三仙、雞內金、檳榔、萊菔子等。生津藥:麥冬、石斛、玉竹、沙參、黃精、烏梅、木瓜、天花粉等。降逆藥:半夏、橘皮、竹茹、柿蒂、刀豆、生薑、旋覆花、代赭石等。除痞藥:大腹皮、厚樸、枳實、沉香、檳榔等。2脾胃病證常用的有效“藥對”在治療疾病時,各科都有針對性極強的“藥對”在處方中應用。如咳嗽常用紫菀配東花;治消渴降血糖的蒼術配玄參;降尿糖的黃芪配山藥;脾胃病使用“藥對”治療,更為常見。它的加入,主治方劑明確,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用之得當,可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之效。現將常用於脾胃病的有效“藥對”歸納如下:吳茱萸配黃連,散郁清熱,平肝制酸;良姜配香附,溫中散寒,暖胃止痛;丁香配肉桂,溫暖脾腎,散寒緩急;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和胃降逆;乾薑配黃連,寒熱並用,專治腸胃寒熱錯雜證;厚樸配黃芩,表裡同治,清腸化濕;半夏配陳皮,行氣化痰,和胃止嘔;神曲配山楂,消食導滯,開胃降脂;白豆蔻配砂仁,芳香化濕,開胃醒脾;山藥配扁豆,甘淡運脾,補脾止瀉;烏梅配甘草,酸甘化陰,生津止渴;白芍配甘草,甘緩解痙,緩急止痛;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溫通經脈;蒼術配厚樸,燥濕降逆,蠲飲祛濁;木香配檳榔,疏腸止痛,健脾消脹;檳榔配南瓜子,祛除絛蟲,調理脾胃;三棱配莪術,消積化痞,破血軟堅;枳實配竹茹,通降胃氣,和胃降逆;丁香配柿蒂,暖胃驅寒,平沖止呃;青皮配陳皮,調理肝胃,理氣消脹止痛;香附配公英,理氣通絡,清熱消癰止痛;烏梅配木瓜,酸收養胃,生津潤燥,善治虛痞,厭食;生麥芽配綠萼梅,甘淡運脾,升發胃氣;枸杞配地骨皮,滋陰清熱,善治虛熱胃痛;丹參配砂仁,行瘀理氣,活絡止痛;甘松配綠梅花,疏肝醒脾,解鬱止痛;枳實配白術,健脾化滯,消痞寛中;元胡配郁金,調氣和血,舒肝止痛;白術配蒼術,健脾燥濕,標本同治;白芨配三七粉,化瘀止血,收斂固澀;地榆配槐花,清化濕熱,涼血止血;半夏配伏龍肝,和胃降逆,溫中止嘔;以上“藥對”,它們的組成或寒熱相配,或表裡相配,或補寫相配,或氣血相伍,或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陰陽互補,補而不膩,通而不滯,補中寓瀉,瀉中寓補,既豐富又靈活,用於處方之中,每能獲得制勝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