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 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厌氧,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目前我国Hp感染率约50%。Hp感染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会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感染了Hp,要根除Hp,需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PPI)、两种抗生素及铋剂,疗程一般为14天,根除率达90%以上,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谈癌色变”,因为对于中晚期肿瘤,医生和病人往往会面临束手无策的境地。然而肿瘤的发生缺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产生的,往往要经历癌前病变-早期癌-中晚期癌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 正如我们在前几篇关于消化道癌高危因素中所写的,人们在一生当中,或多或少的致癌因素总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食管、胃、结肠是否已经有了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这也许正是大家的担心。现在先进的胃肠镜检查设备,可以把我们的食管、胃、结肠看的清清楚楚,对于疾病的诊断,已经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已经有了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的患者,怎么办?就让肿瘤医院的内镜微创专家告诉大家: 1.什么是癌前病变 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如果医生给患者做了活检,就会有病理报告,如果在病理报告中出现“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字眼,常常提示可能有癌前病变的存在。对于异型增生有些医院会用“轻、中、重”来表示病变的程度,而对于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瘤变比低级别瘤变的病变,癌变的几率更高。 2.胃镜、肠镜除了可以诊断疾病,还能治病 随着技术的进步,胃肠镜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诊断工具,对内镜医生来说,它更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工具。有很多胃肠镜下专用的器械,医生可以用它们来做注射、切除等,就好象是医生手臂的延长,使有些疾病不再需要开腹手术,在胃肠镜下就能完成。最基本的内镜下治疗,像息肉切除、止血,更进一步的,可以进行狭窄的扩张、放置支架、取异物等,近年来最大的进步,则是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大块的病变黏膜,称为EMR和ESD。 3.什么是EMR和ESD 要了解这两种内镜下的微创切除方法,首先要了解一下消化道管壁的结构: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可以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食道为外膜)。由于黏膜下层里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这也是肿瘤一旦生长到黏膜下层,就有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黏膜下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疏松,用针向其中注射液体,就可以把黏膜下层撑开。EMR和ESD就是利用黏膜下层的这个特点,EMR的全称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的全称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当黏膜下层被撑开后,EMR是像切息肉一样用圈套器将病灶一块一块切除,ESD是用电刀,在内镜直视下,把黏膜层的病灶逐渐游离,最后完整的剥离下来。EMR最大的优点是对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缺点是对病灶不能做整块切除;ESD的优点就是可以整块切除病灶,这对病理诊断特别重要,相对的不足就是对操作医生的内镜技术要求比较高,只有少部分内镜医生可以胜任这样的操作。 4. 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还能内镜下微创治疗吗? 判断肿瘤早期与否,最准确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并作周围淋巴结的清扫,同时结合全身扫描,作出综合判断。在手术之前,医生可以根据多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判断。最粗浅的办法,是根据内镜下病灶的大小、局部黏膜的变化,直观的判断肿瘤的早晚,这往往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而定,比较主观,不能作为以后选择治疗手段的依据。在胃镜的基础上,可以检查超声内镜,就是在病灶表面直接做B超,判断肿瘤生长的深度,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对于早期食管癌、胃癌来说,这是比较有效的检查办法,可以帮助医生比较确切的判断病变的深度,决定是否可以做内镜下切除。除此之外,可以做腹部CT,了解肝脏、腹腔以及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条件的病人,还可以做全身扫描,了解其它地方是否有转移。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检查方法,除了切除后做病理,其余的检查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判断准确,所以医生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对于临床判断的符合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胃癌,在局部切除后要根据病理判断的结果,有小部分病人可能需要追加手术或放疗等治疗,同时在治疗后也要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