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周召胜、男、40岁,系右下腹疼痛不适十二天加重伴黑便一天,于2016、4、6日9pm急诊入院,发病后在当地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就诊于霍山县中医院,后转入我科,入院查,患者系急性痛苦貌、全腹肌卫,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阳性。急诊查腹部CT提示肠套叠,予以禁食水、抗炎、解痉、补液及进一步检查处理,入院第二天腹痛明显缓解,进一步行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隆起性肿块,病理活检提示炎性坏死组织。于2016、4、20上午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回肠末端套入盲肠,可扪及盲肠腔内有一圆形肿块约3*3*3立方厘米大小,不能复位。予以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后标本解剖是回肠末端肿瘤套入盲肠,术后病理提示为淋巴瘤。术中图片:
本来,胆囊是没有必要切除的,但是研究发现,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起因竟是胆囊功能不良。于是,胆囊切开取石+ 胆囊造瘘几乎被废除。于是,胆囊切除几乎成了针对胆囊唯一的手术方式。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有两种手术对普外科医生是致命的,其中之一是甲状腺次全,另外就是胆囊切除。这两种手术表面看起来困难不大,但实际操作起来,暴露难,出血多、顾忌颇多。真正无法完成的手术有以下特点:不容易显露、无法显露、不容易操作或不敢操作,甲状腺手术为无法显露+不敢操作,胆囊切除为不容易显露+不敢操作。胆囊切除术之-----------步步陷阱胆囊的特殊位置给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但真正的考验是------陷阱重重陷阱一: 本来,胆囊切除大部分难度并不大,系膜型和游离型胆囊甚至比阑尾切除还容易,但是他们都被腹腔镜解决了,留给开腹切除的,只有慢性胆囊炎、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或者被称为杀人陷阱的萎缩性胆囊炎。当你带着美好的回忆面对胆囊时,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己设计的意识陷阱。陷阱二: 肝内型胆囊 当你为遇到了一个小小的胆囊沾沾自喜时,隐藏在肝内的胆囊正对你冷笑。在你动手切除前,先用两指在胆囊两侧挤压,如果胆囊向肝内陷入,那么恭喜你------肝内型胆囊。陷阱三: 胆囊壶腹 从外面看壶腹,已经能够发现壶腹并非是一个逐渐变细的漏斗,也许是我们自己习惯画胆囊示意图,使自己相信,他就是漏斗状。实际上,他向肝脏方向挺起了一个小肚子。于是,无论顺行还是逆行切除,当我们冲到壶腹,认为胜利在望时发现,壶腹的方向指向肝脏!这时你就知道这么大的胆囊床,这个小肚子竟是最难过的大山!但是,如果你在切除胆囊时,先将壶腹上下腹膜切开,用大弯钳将其与胆囊床分开,穿过隧道系上一根鞋带,然后轻轻提起,你会发现-------这个小肚子竟是最好的跳板!陷阱四: 电凝止血 当我们分离胆囊床时,会遇到许多穿过胆囊床的穿支血管出血,为了快捷的完成任务,会采用大力电凝,但平时很有效果的电凝,此时有可能引起更猛烈的出血,仔细看看-------电凝穿破胆囊床进入肝脏!陷阱五: 厚薄不一 对于炎症明显的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壁非常厚,于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胆囊壁都很厚,但分离胆囊床时发现,一不小心,就会切破胆囊壁。别忘了,胆囊前后壁结构并不相同,厚薄和强度自然有差距。陷阱六: 迷途难返 分破胆囊壁后,你自然很想马上回到正常的层次,毕竟破口边缘就在眼前,当你非常小心地提起破边,很有信心地分离时,你会发现,原本很结实的胆囊壁竟像豆腐皮一样不堪一提。三撕两破,不但边界不清了,胆囊也被分成前后两片。你可能想到将手指伸入壶腹寻找正确方向,却发现壶腹的底部竟然指向肝门。此时,一根系在壶腹上的鞋带就会变成一根救命稻草! 陷阱七: 咫尺天涯 对于胆囊三角层次不清的胆囊,自然会想到逆行切除,但当你历尽艰辛沿壶腹分到肝门时,你会发现幸福离你如此之近,又离你如此之远!陷阱八:哨兵淋巴结 哨兵淋巴结是胆囊三角的标志性结构,帮助我们确定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位置,但是炎症明显的大哨兵淋巴结有时很碍事,切掉它当然没有问题,如果切下来之后,你很好奇或很无聊的切开他,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块结石,你有何感想!杀人陷阱------萎缩性胆囊炎: 一个核桃大小的胆囊,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它天生就是这么小吗?把胆囊床、肝脏、肝门、胆囊管、胆总管、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全部挛缩到一个核桃里面,而且没有间隙,你还有信心一口吃掉它吗?终极陷阱-------胆囊造瘘: 既然如此可怕,那咱水平不够,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但是胆囊炎症的确严重,甚至有坏死穿孔,不管还真不行,咱采用折中的办法,胆囊造瘘。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胆囊管因炎症闭锁后,胆囊自己还会分泌粘液,切断了与胆管的沟通,胆囊无法独善其身。插管你是省事了,拔不了管你如何交待!所以,只有在病人情况不允许的时候,胆囊造瘘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虽然陷阱重重,但是主动权毕竟在我们手上,只要选择得当,还是有机会趋利避害的!那么,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呢?请看下一贴-------如何选择胆囊切除术之---------如何选择1、开腹还是腹腔镜:对于高水平的腹腔镜医生 ,大部分胆囊切除可完成,但对于胆系感染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有上腹手术史、化脓性胆管炎、出血性疾病、梗阻性黄疸等等-------还是开腹为好。2、 肋缘下斜切口还是经腹直肌切口:斜切口的好处是张力低、瘢痕小、肝门显露好、术后粘连轻等;坏处是腹壁神经、血管损伤大,切口易感染、需要专用器械。实际上,只有微创小切口单纯胆囊切除和需要肝叶切除的病例,才会选用斜切口。3、顺行还是逆行切除:正规的方法是顺行,但是顺行意味着要先游离胆囊三角,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也就是先难后易。逆行的想法是先易后难+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由于胆囊动脉为处理,出血较多------游离胆囊床也不太容易,胆囊管未结扎,胆囊内结石可被挤入胆总管-------创造新困难!由于出血和牵拉,胆囊三角发生解剖关系变化-------难上加难。胆囊已经游离,不切也得切-------骑虎难下!但是先游离胆囊三角也不容易,特别是壶腹肥大和肝门 内缩时。实际上,我们可以选择的不仅只有顺行和逆行两种,还可以从中间开始!从胆囊上缘开始!胆囊三角不好游离,那我们游离胆总管和肝动脉行不行!4、结扎还是马上切断:当我们游离好胆囊三角后,真的好想马上结扎切断胆囊颈管和动脉。但是胆囊三角的解剖变异很多,也可能你确定无疑的胆囊动脉是一根变异的肝右动脉,也可能你切断胆囊管后发现壶腹上还连着一根副肝管。因此,胆囊动脉应该继续向胆囊方向游离,直到证明它进入,并且仅仅进入胆囊后,结扎切断。胆囊管结扎后暂不要切断,待胆囊床游离完成后,最后切断。可能你感觉费了这么多功夫才游离好,单纯结扎效果不大,请想一想高尔夫球场上球洞上插的红旗,虽然不会将距离变短,但却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毕竟,没有目标的旅程是最远的旅程!5、需不需要探查胆总管:对于术前已经明确胆总管内病变或术中证实的,自然需要探查。对于无法确定的病例,应该经胆囊管插管行胆道造影。实际上,这应该作为一项常规,但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医院,真是太麻烦了。胆囊切除之-------主刀上腹、中腹手术,主刀站在病人右侧,盆腔手术,主刀站在左侧,就是为了操作方便。胆囊手术有点特殊。当你高兴的站在主刀位置上时,你会发现,除了开腹关腹你比较方便外,就只有游离胆囊三角还比较得劲,其他操作,都很别扭,特别是游离胆囊床时,此时,你的位置拉钩正好。你有没有怀疑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高,还是操作方法不对,还是助手配合不力?但是经过学习提高后,你还是会感觉别扭,别着急,事实上,游离胆囊就是一助位置最合适。如果你的助手水平好,此时就应该让他来操作。如果助手水平不行,你就和他交换位置。毕竟手术台上谁是主刀,不是位置说了算的。胆囊切除术之-------大出血切除一个炎症明显的化脓性胆囊,对于一个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医生来说,出血400~600ml是很常见的,如果再有一点意外情况,很容易超过1000。同样出这么多血,在甲状腺手术中就显得很多,可以达到让人惊恐的程度,但是在胆囊切除中,却经常让人麻木。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哪?一、胆囊出血不是直接往切口外涌,而是向下流。二、为了保持视野清晰,必须时刻将积血吸走。三、在胆囊切除下来之前,许多出血点在一直出血(无法暂时止血),而不只是你看到的出血点。四、出血会影响手术进程,分散手术者的注意力。在手术中,我们常用的止血方法为压迫、钳夹、电凝、结扎、缝扎,或将出血脏器部分切除或全切。在胆囊切除手术中,我们常遇到的大出血是:胆囊动脉撕脱、胆囊及胆囊床广泛出血、肝脏出血、门静脉及肝动脉损伤。对于这些大出血,压迫只能减缓出血速度,将显性出血变成隐性出血。钳夹、电凝、缝扎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伤;缝扎、结扎由于位置较深,如果配合不好,很容易带来新的撕裂。因此预防成了重中之重,至少应该为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做一些精神、物质和解剖上的准备。要在手术中步步为营,力争做好每一个部位的止血,避免遍地开花,不要寄希望于胆囊切除后视野清晰了再一并处理。要时刻牢记每一步行动可能带来的副损伤。出现出血后要采用最安全可靠的止血手段,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明白:谁都会犯错误,但第一个错误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错误,只能算是一个失误。由此衍生的第二个错误才是致命的。当你出现第一个失误时,你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犯更大的错误!!!!!!出现大出血后,如果你不是胸有成竹,或早有准备,此时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一个--------请上级医生!!!!!!!胆囊切除术之---------胆道损伤首先,让我们根据胆道损伤的情况加以分类:结扎、缝扎、切断、切开、劈开、部分切除、整段切除。出现胆道损伤的常见手术情况是:一、胆囊结构清楚,手术非常顺利。手术者完全忘记了胆道解剖的复杂性,忽略了胆道损伤的危险。二、术中出现大出血,导致视野不清,冒然钳夹、结扎、缝扎出血点。三、胆囊与胆总管粘连紧密,错误地采用电切、剪切及血管钳分离。在胆囊与胆总管粘连的情况下,粘连部分是最坚硬的,胆囊壶腹部次之,胆总管较软。门静脉虽在胆总管后方,但容易被当作胆总管,沿柔软的胆总管分离。导致胆总管侧壁损伤,甚至将胆总管纵行劈开或将其整段切除。四、未能分离胆囊三角,逆行切除胆囊。到达胆囊三角后,为了便于分离,将胆囊向外提起,导致胆管向外提成角,进入手术者预设的切除范围。如果你恰巧遇到一个有胆道变异且炎症水肿明显的病例,你就要多加小心啦。与大出血不同,胆道变异往往没有预警信号。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游离胆道,把需要保留的先保住,把不需要的切除。如果无法完整游离肝外胆管,至少应该可以找出针尖大小的空吧!穿刺证实后行胆道造影。另外,对所有范围内的管道都不要轻易切断,胆囊颈管也要完全游离后,无张力下结扎。
疾病介绍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于1932 年由Crohn、Ginzterg 和Oppenheime 最早描述,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该病定名为克罗恩病。它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肠最为常见,结肠和肛门病变也较多。[1-2]流行病学克罗恩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美国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大约为5/10万人口和90/10 万人口,且种族差异较明显,黑人发病仅为白人的1/5。我国发病数较少, 据推测我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分别为0.848 /10万人口和2.29 /10万人口,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发病原因目前认为克罗恩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终生性疾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大量研究证明吸烟可增加克罗恩病的患病和复发危险。而一些潜在的环境因素亦可激发克罗恩病的发生。精制糖已被确认是不利因素。产期也可作为一种刺激因素而使一些孕妇于产后发病。[1]临床表现疾病症状克罗恩病起病隐袭,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忽略。从有症状到确诊,一般平均1~3 年。病程常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多见于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其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便困难、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穿孔、腹腔脓肿、肠瘘、出血、甚至癌变;进行性消瘦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眼部、口腔、骨骼关节、肺部、肝脏、胆道等肠外表现也较多见。阵发性痉挛性腹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回肠病变常出现右下腹痛,进食后可加重,常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大便性状改变及排便次数增加也是该病常见症状之一,约85%的患者可出现腹泻,40%~50%的患者可有血便,出血部位主要为回肠和结肠。合并症克罗恩病可合并肠瘘(内瘘或外瘘)。内瘘指病变肠段与其他肠段、膀胱、输尿管、阴道或尿道等处形成交通;外瘘是指病变肠管与体表皮肤相通。合并肠瘘的患者常有腹腔脓肿,出现发热、腹痛和腹部包块。肛周病变如肛周脓肿和肛瘘是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些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的肛周脓肿、肛瘘或肛瘘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而就诊,经检查才发现为该病。许多患者出现肠腔狭窄或形成肠梗阻,梗阻部位多位于末端回肠,其次为结肠或十二指肠,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有可能改善狭窄症状,但大部分狭窄和梗阻最终需要外科治疗。约20%的患者可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常反复发作;眼部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流泪、眼部烧灼感和瘙痒感、疼痛、畏光、眼结膜充血、视力下降等,可导致失明或角膜穿孔,最常见的为表层巩膜炎,其次为葡萄膜炎;皮肤病变中结节性红斑和脓皮病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四肢末端,其他的皮肤病变包括丘疹、白塞氏病、牛皮癣、白癜风等;骨关节病变以强直性脊柱炎较多见,其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肺部病变可表现为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胆系统病变可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脂肪肝、肝硬化等。此外,长期的病痛还可能使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症状。[2-3]诊断鉴别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在各项辅助检查中,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排除其它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了解复发的最重要手段,其典型表现是肠管节段性受累、铺路石样改变,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和脓苔等改变,如果是手术后病情复发,常表现为肠吻合口溃疡。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小肠镜的应用,克罗恩病的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胶囊内镜使该病诊断率由23.0%提高到63. 0% , 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病例数不断增加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但胶囊内镜在肠道内滞留的问题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据报道胶囊内镜的滞留率为0.75% ~ 5.9%, 在已知有肠狭窄的患者中可高达21.0%。推进式小肠镜:另外克罗恩病的诊断离不开病理检验, 这是胶囊内镜所不具备的, 而推进式小肠镜不仅可以直视下诊断与活检, 而且还可对狭窄肠道进行球囊扩张, 对克罗恩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克罗恩病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2、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可帮助明确肠道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典型的CD钡餐影像为肠管节段性狭窄及粘膜皱襞消失,肠道铅管样改变、跳跃征、铺路石样改变等,合并肠内瘘时可有星芒征等改变。3、CT 和CT小肠造影(CTE)检查:也有助于帮助诊断,排除其它疾病,并明确病变程度、范围、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典型的改变是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增厚和淋巴结肿大等。4、血液学检查: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亦不能忽视,血常规、血生化检查除可以反映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外,还可以反映治疗药物对机体的影响。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是反映病情活动的重要指标;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也是CD较为特异性的指标。有些指标虽对CD的诊断没有直接帮助,但有助于与其它疾病相鉴别,比如ANCA和HLA-B5等。鉴别诊断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虽然目前有许多检测手段,但早期诊断率较低,有文献报道,手术前明确诊断者仅为28.2%,术前误诊率达69.4%。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包括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结核、肠道恶性肿瘤、放射性肠炎、白塞氏病、溃疡性结肠炎、非肉芽肿性溃疡性空肠回肠炎、缺血性肠病、阿米巴肠炎及盆腔炎等。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肠结核、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之间的鉴别诊断。由于前两种疾病在临床上亦容易误诊,且治疗上与克罗恩病相悖,一旦误诊误治,不但延误治疗时机,还会使病情加重,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此外,克罗恩病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可能合并肠结核,或者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并发恶性淋巴瘤。因此肠结核与肠道淋巴瘤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每个克罗恩病患者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均应常规进行结核的排查。检查方法除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外,还应进行胸片检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结核菌素实验,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PCR),以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实验)等。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主要依赖病理检查,包括内镜取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明确分型,为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克罗恩病的最终诊断离不开病理,典型的病理改变为慢性局灶性炎和斑片状炎症、不规则的隐窝及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但由于内镜取检标本量和取材范围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典型的病理标本,因而病理结果只能报告为慢性炎症。[1-2][4][3]疾病治疗克罗恩病是一种以消化道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其发病及病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必须重视整体治疗。其内容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多种治疗方法的整体治疗, 需要药物、营养及外科等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二是多学科整体治疗, 克罗恩病治疗不仅包括消化科、胃肠外科, 还需要病理科、遗传科、实验科的医师通力合作, 如果能从病因学中找到治疗方案,则能显著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目前,克罗恩病的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氨甲喋呤及生物制剂等。活动期克罗恩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应充分评估疾病活动的严重性、部位、病程、既往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无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等。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病期和病变部位,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往治疗克罗恩病多采用逐级递增方案,该方案虽能避免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给机体带来的损害, 但临床研究表明,它不能有效地降低克罗恩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自1998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类克)用于治疗中、重度及并发瘘管的克罗恩病以来,该病的治疗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降阶梯治疗”作为该病治疗的新模式, 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直接使用生物制剂, 可迅速控制病情, 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证据表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优势已超越了单纯临床诱导缓解率的范畴。早期应用生物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外科治疗药物治疗的进步,虽使克罗恩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药物治疗仍不能代替外科治疗,半数以上的病人最终仍需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消化道瘘、腹腔脓肿、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来说,外科治疗不可避免。随着“损伤控制”、“加速康复”等外科理念的发展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腔镜手术、 DSA下的血管栓塞止血、内镜下的止血及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精确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等微创治疗已经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剖腹手术。这些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外科治疗带给病人的创伤, 减少了外科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一部分患者反复多次的肠段切除,降低了短肠综合征发生的风险。营养支持治疗作为克罗恩病整体治疗中的一部分,其作用无可替代。营养支持不但能够治疗和预防克罗恩病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能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营养支持诱导缓解的效果虽不如糖皮质激素,但能在诱导缓解的同时改善营养状况,这是其他任何药物都不具备的优点。对于青少年患者而言, 肠内营养可以单独应用缓解本病, 由于儿童克罗恩病患者常合并生长发育迟缓, 营养治疗, 特别是肠内营养, 可作为缓解本病的首选治疗,对于儿童及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手术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联合使用,在改善营养状况的同时,还能诱导病情缓解。药物和营养的作用互相叠加,将更有助于提高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营养支持不但能够诱导缓解,而且能够维持缓解。肠内营养诱导缓解后的维持时间甚至长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缓解时间,口服添加肠内营养也有助于维持缓解。在营养方式的选择方面,首选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肠内营养,仅适用于那些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病人。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临床症状和器官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2][4-5]疾病预后克罗恩病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即使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按要求服药,也无法避免复发,因此在通过药物诱导缓解或通过手术缓解症状后,仍需要坚持服药维持缓解,并按医生要求定时复查。有研究表明,手术后患者如不进行维持治疗,3年的复发率高达80~100%。所以患者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长期坚持治疗及随诊,这点甚为重要。克罗恩病复发早期常无临床症状,患者无法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判断,必须通过检查才能发现。待出现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十分严重,经常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解决问题。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复发,其效果要比后期治疗好得多,代价也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