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复查,这样做是合理的不少早期肝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愈了肝癌,但是手术切除肝癌后还存在着复发的危险,所以出院前医生一定会告诉患者要定期复查。如果能够定期随访,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病灶,尽早通过手术再次手术、局部消融或其他处理方法,让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再治疗的基础是早期发现复发,而早期发现复发的方法是定期随访。术后多长时间复查?一般术后第一个月就要复查一次,如果没有问题,3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3年以后复查的危险性减少,可每半年进行检查。肝癌术后需终身随访,也有术后超过10年以上的复发,值得患者注意,不可掉以轻心。术后复查什么项目?肝癌切除术后的定期随访可采用血清甲胎蛋白、腹部B超、腹部增强CT或增强核磁,以及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对于术前甲胎蛋白阳性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肝癌甲胎蛋白会降至正常,如果术后发现又再度升高,并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病,则提示肝癌复发。对于肝癌切除术前甲胎蛋白阴性的病人,即使肿瘤复发甲胎蛋白一般也不会升高,所以一定要行腹部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复发可能;部分术前甲胎蛋白阴性的患者复发时可以转为阳性,所以扔应该随访甲胎蛋白。B超具有灵敏、方便、价廉的优点,是肝癌复发检测的重要手段。在B超胸部X线摄片,必要时肺部CT以检测肺部有无复发灶。如扔怀疑有其他部位转移灶,可行全身同位素扫描检查。
门静脉高压症是各种原因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门静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各有优劣。目前临床上对门静脉高压症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以及术式的选择等存在争议[]。本文仅就常规外科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点体会供同道批评指正。一、断流术应为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主流术式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大体分为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治疗的理论依据不同,疗效报道各异,孰优孰劣,存在争议。门体分流术能够降低门静脉压力,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再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将含有促进肝细胞生长的激素、营养物质和经肠道吸收来的含有毒素的门静脉血液直接转流入体循环,以致门静脉向肝血流减少,导致术后肝性脑病发生以及肝功能损害加重。门体分流术后病人肝性脑病发生率约18%-45%[],而且还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处于亚临床肝性脑病状态[],TIPSS作为特殊形式的微创分流,存在同样的并发症,而且不能纠正因脾功能亢进所导致的红细胞、血小板下降问题[],虽然预防了食道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但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理论上分流手术可减少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杜绝,随着时间的延长,吻合口形成血栓并堵塞的机会大大增加,分流的作用会减弱、消失。近几年有利用小口径门体分流治疗亲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的病例,理由主要是降低肝窦压力,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行部分门体分流及TIPSS患者肝脏功能相对稳定、较长时期存活的病例也说明门静脉入肝血流的压力和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也是可行的。ToruIkegami[]曾报道用脾脏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治疗小肝综合征。但我们认为:这些方法中,肝功能的维持更主要的是得益于脾动脉结扎后能增加肝动脉的入肝血流,增加了肝脏营养和氧的供应,从而促进了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代偿。同时这些措施恰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使门静脉压力和血流略有降低的同时,使肝动脉血流明显增加,从而利于肝脏功能的维持。事实上也确实符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不仅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可靠持久,而且有利于肝脏功能改善的治疗效果[、、]。理想的外科手术目的就是既要及时有效长久的防治消化道出血,又要保证门静脉血流的向肝灌注,维护肝脏功能,还要手术相对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因此,相对于分流手术,断流术有更大的优势。二、经典断流术式更经得起时间考验断流手术从最初的经典贲门血管离断术(Hassab术式),后来派生出很多改良的术式,包括食管胃底横断术、选择性断流术等,亦有主张断流术后常规行幽门成形术等。有人从理论上提倡断流手术时可选择性的保留胃冠状静脉主干及与食道中上段之间的交通支,但没有提供确切的临床资料为依据,相反,不管是介入还是外科断流术,彻底切断胃冠状静脉的临床资料比比皆是,疗效相当持久可靠,也没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们为了证实保留这支交通支在术后的临床意义,选择门静脉血管成像中存在这支交通支的病人在进行介入治疗(TIPSS)时,导管放入脾静脉,常规造影及高压注射器加压推注造影剂,胃冠状静脉显影,这支交通支并不显影,充分说明在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生理条件下,虽然这支交通支理论上存在,但实际临床中并不能起到有效分流胃冠状静脉及门静脉血流或降压的作用。同样,其他部位的交通支事实上也不会起到有效分流及降低门静脉压力能预防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作用。CT或核磁门静脉三维血管重建既可术前预测门静脉侧枝循环情况,也可判断术后曲张静脉的残留和走向[]。我们的体会是,按照高选迷切法行胃小弯侧断流,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保护迷走神经主干及分支,而不必一定要保留胃冠状静脉主干。为了断流彻底,宁可牺牲迷走神经及冠状静脉。食道胃底横断再吻合术从理论上讲断流效果更彻底,但临床中,虽然吻合口上方食道静脉曲张消失,但吻合口下方胃底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却加重,而且食道横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对患者全身和肝功打击较大。有报道该术式有消化道漏及狭窄的并发症发生,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得不偿失。我们的体会是,选择一些肝脏功能代偿良好的病例行食管胃底横断再吻合也是可行的,尤其对胃肠吻合或吻合器使用熟练者,但不应作为常规术式推广。有报道断流后常规行幽门成型以预防胃瘫发生,实际上并无此必要。我们的体会是,切断迷走神经主干也不会增加胃储留的发生。对于胃容积较大、胃壁水肿、胃蠕动差的病例,通过浆肌层反复包埋胃大弯侧可以减小胃容积,可加快术后胃蠕动恢复,预防术后胃储留、胃漏的发生,对术后长期的胃进食量并无影响,而且短期内观察还可减轻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虽然食道中上段仍存在曲张静脉,但一般这些曲张静脉并不引起出血,且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大多是减轻的。我们的经验是:只要规范做到包括高位食管支在内的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标准就是入膈肌处食管下端和胃底全部与周围血管游离,术后大部分食道下端和胃底的曲张静脉是减轻或消失的。即使曲张静脉还存在,往往压力减低了,红色征减少或消失了,出血的机会大大减少,术后再出血概率为7-13%[],必要时在内镜下补充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三、预防性断流手术不能全盘否定文献报道:约50%的肝硬化病人存在曲张静脉,尚无曲张静脉者每年约有8%出现曲张静脉,曲张静脉每年发生的出血率为5%-15%,在现代治疗条件下出血导致的6周内死亡率约为20%,首次出血后若未经积极治疗,随后1-2年内有60%以上会再出血[]。事实上,重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发生自发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食道静脉曲张患者首次出血给患者身心、肝功能以及经济都带来极大负担,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性手术自身的风险远远小于患者自发出血带来的风险,并且预防性手术止血的可靠性和疗效的持久性也得到长期临床实践的证实,相较药物治疗和内窥镜治疗疗效更可靠、更彻底。胃镜套扎治疗作为目前应用较多的预防性治疗手段,存在条件受限、反复进行及治疗后复发出血率高等缺点。反复消化道出血会导致肝脏缺血、坏死、萎缩、功能恶化,失去进一步治疗的机会。断流手术从理论上针对严重曲张的静脉发生首次破裂出血,同时又不会分流门脉向肝血流,对保护肝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预防性断流手术对于部分患者有积极可靠的预防出血作用。但更多观点尤其是西方国家认为:对于存在曲张静脉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应该行药物或内镜套扎预防治疗。我们的体会是:我国当今医疗条件极不平衡,尤其是边远地区,内镜套扎止血条件及技术均不具备或不成熟,对于虽然没有出过血但食道中-重度静脉曲张伴红色征(+++--++++),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应积极考虑预防性手术治疗,尤其是ChildB级患者,否则一旦首次出血则肝功恶化失去手术机会。丙肝肝硬化患者脾亢较重无法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需要行脾切除术纠正脾亢,对合并存在的曲张静脉应同时行积的极预防性断流术。我们的体会是,积极进行预防性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远期预防效果。因手术出现肝衰竭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以及术后再出血风险大的病例,不是手术方式本身的缺陷,而是手术适应症选择不当、断流不到位或医院条件所限[]。四、脾脏切除术是断流手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有很多文献报道了脾脏的有关免疫功能,也有文献报道脾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脾脏免疫屏障作用会导致发生爆发性感染,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断流手术应该保留脾脏从而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但事实上,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很少见到脾脏切除术后爆发感染的发生,而保留脾脏者常常见到术后再出血率高,脾大脾功能亢进也不能解决以及肝脏功能无改善。ImuraS[]等报道,肝功能Child-PughB/C级患者行脾脏切除的同时行肝癌切除或射频治疗,一月后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如ICGR15、(90m)Tc-GSA好转。MorinagaA[]甚至建议在肝硬化病人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脾脏切除术后蛋白合成增加,肝脏体积增大,可作为等待肝脏移植前的过渡。M.Shimada[]等介绍在肝脏功能较差的情况下即先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7到40天(中位数19天)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水平增加,Child分级提高,再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K.Ikezawa[]随访了为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行脾脏切除是有益的,且不影响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没有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AliCadili[]总结了脾脏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每年的发生率大约是0.5%,一旦发生,死亡率大约在50%。而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出血及死亡的几率远远高于此。因此,脾脏切除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爆发性感染的发生,事实上,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多发生在小儿,在成人很少发生。MbagaS[]对脾动脉结扎、脾切除及对照组CD3、CD4、CD8、CD10、补体C3、补体C4、备解素、NK细胞等免疫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免疫力并没有变化。可见,脾切除对全身免疫系统的损害并没有有说服力的临床事实支持。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及治疗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如果保留脾脏,门静脉压力不能下降,甚至影响胃短血管处断流的彻底性,在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上打折扣,这显然违背了手术的初衷。正常脾脏静脉血约占门静脉血流量的20%,在肝硬化时可占到60%-70%以上。单纯脾脏切除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和血流,而断流手术又会离断门静脉的部分侧枝循环,会使门静脉压力略有上升,二者总的效果是门静脉压力维持平衡或略有下降,又对维持门静脉的向肝血流起到重要作用。脾脏切除最明显的并发症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但引起症状者极为少见,包括肠坏死等。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静脉系统血栓又会减轻或消失。术中仔细操作,减轻组织损伤,在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结扎脾静脉消除脾脏切除术后脾静脉盲端,围手术期不用任何止血药物,术后早起抗凝,血小板异常增高者口服羟基脲杀灭血小板等综合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术后一旦发生严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及时经TIPSS途径或经皮肝脏穿刺门静脉系统血管溶栓取栓,可及时有效消除或减轻已经形成的门静脉系统血栓。我院近14年完成2300余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严重血栓导致肠坏死的病例,仅发生一例严重血栓出现腹胀腹水增加而成功溶栓取栓,一例为避免将来影响肝脏移植而主动行门静脉溶栓取栓。与不切除脾脏不行断流术患者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生存期显然好得多。综上所诉:我们的体会是,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简单、有效、可靠,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严重并发症少,是一个值得推广推荐的术式。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巨脾或重度脾功能亢进,“切脾第一,保脾第二”。外伤脾尽可能保留,但原则是“保命第一,保脾第二”。五、腹腔镜微创治疗值得提倡 有条件的医院及腹腔镜技术熟练的医师,利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完全可以做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效果,同时风险也可降低到开腹手术一样的风险,甚至风险还低于开腹手术,因为腹腔镜手术止血及操作更加仔细。我科在熟练进行开腹手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腹腔镜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0余例,只有1例中转开腹,100例腹腔镜脾脏手术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开腹手术不熟练的医生,不要贸然行腹腔镜脾脏切除,尤其是门静脉高压症巨大脾脏的切除,因为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腹腔侧支循环血管丰富,手术中手术后都容易发生出血,甚至来不及抢救的大出血。避免的唯一办法就是围手术期管理好,术中仔细操作止血,熟能生巧。六、结语门脉高压症的治疗策略多种多样,各自的理论基础各不相同。但治疗的目的都是力图达到最佳的防治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但无论药物治疗还是内镜治疗,断流手术还是分流手术,都不能达到永久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目的,究其原因,都是对症治疗,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门脉高压,最佳的治疗手段当然是肝脏移植。但从现实来看,供肝来源、经济条件及医疗条件等所限,有机会能接受肝脏移植的病例只占极少数,在我国相当长时期内,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与国外还不能完全接轨,断流手术仍是比较可靠的防治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可靠手段。预防性断流手术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但不能废除。巨脾或严重脾亢者断流的同时应行脾脏切除,使防治出血的效果更可靠、更持久。
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一中心一科 李志伟 主任医师 国内肝癌的射频治疗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其适应症、具体操作技巧、疗效等已得到同行业普遍认可,并纳入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肝癌诊治规范。我院肝胆外科2000年开展肝癌射频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适应症掌握严格,并发症少,疗效较好,现就有关问题简单向广大患者做一介绍。一、射频(RF) 射频( ridiofrequendcy ablation,RF)是近年来应用于肝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影像方法将电极针导入肿瘤组织,通过射频产生离子震荡发热,使电极周围组织坏死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其定位准确创伤小,毁损彻底痛苦轻,疗效确实恢复快,因此成为肝癌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科2000年开展此项技术,治疗数量较多,迄今已行射频治疗肝癌10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二、治疗原理 癌细胞比正常组织细胞耐热性差,局部加温至39-40℃可使癌细胞停止分裂,41-42℃时就可引起癌细胞的DNA破坏甚至细胞死亡。高频率的射频波(460kHz)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振荡,离子互相撞击能使局部产生80-100℃的热量,可迅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当温度不足以引起坏死时,可以引起另一种形式的细胞死亡-调亡。经高温灭活的肿瘤组织,由于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而具有瘤苗的作用,从而发挥特殊的抗肿瘤作用。RF治疗后还可使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形成一个反应带,能阻断肿瘤血供并防止肿瘤转移。射频的波长较短,穿透力不强,组织的温度随与电极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RF的整个治疗过程由电脑控制,并在电视屏幕(B超、CT、MRI)监视下进行,对癌灶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正常肝组织,尤其适合晚期肝硬化合并肝癌且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三、操作方法 行RF治疗时常规备全麻及开腹器械以防急用。穿刺前4小时禁饮食,前半小时肌注度冷丁50mg、非那更25mg。B超先确定穿刺点,1%龙胆紫做标志,消毒、铺无菌巾、1%利多卡因局麻,视肿瘤大小在B超引导下穿入一根或两到三根穿刺针。射频能量预先设定好,计算机监控能量输出、组织阻抗及治疗时间。对直径小于5cm肿瘤,一到两次即可完成。直径大于5cm肿瘤,酌情在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多次穿刺治疗。四、 疗效判定 以术后2月复查(1)病人一般情况,如乏力、纳差、肝区疼痛不适得到改善。(2)化验AFP结果正常。(3)彩超检查病灶内近期呈高回声、无明显血流信号及治疗后高信号无回声病灶大于治疗前。(4)螺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增强及治疗后低密度、无增强病灶大于治疗前等四项标准为治疗效果良好的判定标准,依次分为效果良好、部分有效及无效,以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五、治疗效果 小肝癌的治疗效果可以与手术相媲美。一些特殊部位,比如临近大血管、胆管、胆囊及肠管等脏器的肿瘤,开腹射频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定位准确,操作安全,疗效可靠。六、并发症 RF以及其他各种经皮穿刺进行的微创治疗手段最严重的两大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大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这两种情况均需及时开腹探察,进行止血或修复损伤。 其它如皮肤烫伤、局部疼痛、胸腔积液、术后发热等轻微并发症均可经对症治疗后好转。七、止痛措施 初期手术病例仅用1%利多卡因局麻,大多数病人能忍受,但较为痛苦,有时影响治疗。后期总结经验,术前常规肌注度冷丁50mg、非那更25mg,术中给予充分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缓慢持续静点异丙酚。出现恶心、呕吐、高血压、低血压、心率失常时加强对症治疗,病人疼痛不适明显减轻,均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疼痛一般能忍受,不予止痛,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八、提高疗效 1.准确定位是提高疗效,防止腹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术前仔细阅读CT/MRI片,观察胆囊、大血管、胆管、膈肌、肾脏位置及与肿瘤的关系,尤其观察硬化变小的肝脏与胸壁、膈肌之间是否有肠管存在,术中B超仔细辨别腹腔内各种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部位、方向、深度进针,避免副损伤。另外,经过RF治疗后产生的凝固性坏死及蒸气造成的强回声,其范围超过实际治疗面积,易过高估计治疗效果,也影响B超对周围病灶的观察,因此,对于较大或多处病灶,可从不同部位同时进2-4个穿刺针,治疗一个平面或一个部位后,按预先设计好的次序,逐层或逐个部位进行,实践证明穿刺范围准确、完整、穿刺时间缩短,效果较好。对于较大肿瘤,应当由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交界处开始逐渐向肿瘤中心进行,有望预防穿刺过程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 2.在治疗过程中,能量要逐渐增加,使电极周围组织的加热固化过程缓慢进行,有利于热量的传递,减少电极周围组织碳化结痂而阻抗上升,提高疗效。也可在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利用高温盐水作介质向远处传导热量,扩大治疗区,或采用尖端冷却的电极以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组织碳化阻碍热量的传导。如行开腹RF,可暂时阻断肝门,减少热量散失,也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3.电极板放置位置。电极板必须放在腰背部,尽可能接近治疗部位,电极板尽量紧贴皮肤,从而减小阻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防止术后腹腔感染。由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常合并少量腹水,且癌组织液化坏死、少量血液及胆汁漏入腹腔,细菌可经穿刺针、血行或胆道引起腹腔感染。术中术后常规短期应用抗菌素,以预防感染发生。九、 方法选择 手术切除仍然是公认的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手段,其无瘤生存期、治愈率、3-5年生存率是所有治疗方法中最高的。但部分肝癌患者已愈晚期,或肿瘤靠近第一、二肝门、肝实质中央等情况,手术无法切除。这就促使其他如无水酒精局部注射、射频(RF)、激光、微波、冷冻、超声聚焦、氩氦刀、TACE、PVE、CIK等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在不能手术切除病例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RF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尤其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因为肝硬化后纤维组织增多,肿瘤周围被致密的、导电性能差的多量纤维组织包围,热量不易散发,形成“烤箱效应”,疗效确实可靠。十、治疗途径 RF可经皮、开腹、腹腔镜下及手助腹腔镜下进行。 (一)经皮治疗肝癌的主要适应症:①肿瘤巨大或靠近肝门,无法切除;②患者不接受开腹手术;③靠近肝实质中央或靠近腔静脉的小肝癌;④肝内多发病灶或肝转移灶;⑥肝功差或存在其他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麻醉及开腹手术;⑦晚期巨块型肝癌可减轻瘤负荷;⑧配合手术或介入等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禁忌症:①弥漫性肝癌;②肝功能严重受损,伴明显黄胆、腹水、凝血功能障碍;③腹腔广泛转移,发热,恶液质。 优点:创伤小、痛苦轻、不用开刀、恢复快、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易于通过影像学观察疗效。 缺点:①影像学未发现的病灶易于遗漏;②巨大肿瘤易于残留病灶;③有损伤腹内脏器可能;④不利于腹内其他病灶的探查及处理;⑤不能同时放入门静脉或肝动脉化疗泵;⑥治疗效果受术者经验和技术的影响。⑦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⑧RF有导致肿瘤转移可能。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差,合并脾功能亢进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低下,不能耐受放化疗,有可能在术中反复穿刺过程中造成肿瘤扩散。本组有2例术后2月内肝内广泛转移,考虑与此有关。 (二)开腹RF与经皮RF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手术时无疼痛;②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治疗彻底,不易出现腹内脏器损伤,不易遗漏病灶,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正常肝组织;③配合手术切除,在肝断面治疗后可减少肿瘤复发,减少术中出血,能提高肝癌的手术切除率;④同时放入化疗泵,利于术后综合治疗。 开腹RF缺点:①创伤大,痛苦长,恢复慢,费用高;②对于肝功能差、有严重合并症的病人或不接受手术的病例不适用。 (三)腹腔镜及手助腹腔镜RF则具有经皮及开腹手术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十一.发展前景 RF以及其它局部肿瘤毁损技术均是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不可否认,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及适应症,但毕竟无法比拟以及替代经典的手术切除,它的滥用会给医务人员及患者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和遗憾。经此类治疗后的病灶是否完全坏死及在影像上的表现与癌组织残留如何鉴别,反复穿刺有无可能造成肿瘤扩散,巨大肝癌的局部毁损是否有疗效,毁损范围应该如何界定,首次治疗不彻底是否延误病情等,均是目前困扰RF等此类技术广泛应用、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均需我们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但RF作为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作为手术切除的补充和完善,作为一种姑息性的局部治疗手段,尤其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损伤小,适用范围广,疗效肯定,易于被病人接受等自身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