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返流的典型症状是反酸、烧心。轻者影响日常生活,重者可引起焦虑,诱发食管癌。那出现胃食管返流如何处理呢?根据最新版本的医学指南,推荐改善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减肥、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和睡眠时抬高床头。饮食中应尽量避免咖啡、巧克力、辛辣食物、酸性食物及高脂肪食物。2020版指南推荐PPI及P-CAB为首选药物。前者包含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后者有伏诺拉生作为代表,且起效更快,服用更便捷。治疗周期4-8周。对于治疗后症状复发或重度食管炎患者,可考虑更换药物及持续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今年初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38.8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人数为18.7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5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体检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要不要治疗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建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建议根除治疗。这需要了解个人情况:比如年龄、性别、既往史、家族史、生活饮食习惯、甚至工作环境等。先从两个病例说起 在央视的某个节目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位专家讲述了两个典型病例: 一个是50多岁的男性,平时身体很好,单位健康查体,腹部彩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考虑癌转移。进一步胃镜检查证实是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但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胃癌家族史。由于发现得比较晚,虽经各方努力,但还是很快地离开了。 另一个是30多岁的女性,没有任何诱因,突发呕血、黑便和头晕。血色素降至7-8g,接近休克状态,情况紧急。急诊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她平时也是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情况很好。经过一系列治疗,逐渐转危为安。 这两个病例其实几年前常规查体均已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当时能够根除,也许就可以避免这么严重的后果和风险了,至少第一个病人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没有不适症状=没病吗?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感觉到不适症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真正患上某些疾病,早期也感觉不到不适症状,就像李兆申院士常说的:“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 研究发现,每100位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病人当中,会有30位左右的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胃胀、胃痛、反酸、烧心等。剩下的70位患者他们基本没有什么症状。 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100%都会有活动性胃炎,且胃黏膜都会存在炎性反应,其包括:慢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活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 这些表现在内镜下或者在病理切片下,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但是感染者并不一定能感觉得到。许多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甚至中重度的异型增生、胃癌患者,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大多没有特异性,不容易鉴别。 我国70%-80%胃癌患者发现时都是中晚期,因为在早期没有症状才被忽略,等到有症状时才来做胃镜。结果很多人活不过5年(进展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30%)。 总之,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你可能没感觉到有何不适,但并不表示它对你没危害,只是还没到时候。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危害?2019年4月19日我国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根除治疗的重要性:1.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消化性溃疡,即平时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2.消化不良Hp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Hp相关的消化不良。3.胃恶性肿瘤约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4.胃炎Hp感染者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p胃炎。虽然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它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5.HP和胃癌Hp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Hp感染不会自行消除。我国特殊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造成感染人群庞大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国,有7-8亿感染者,预防和根除幽门螺杆菌都任重而道远。以下是权威统计数字:可见中国的一句俗话“十人九胃”,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我国约有7亿人感染此病菌,约占总人口50-60%;青壮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左右;50岁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为50%~80%;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达几乎为80%,十二指肠溃疡几乎100%;萎缩性胃炎患者检出率更高达90%;在我国,60%的胃病患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问题,有些专家甚至把胃癌称作“传染病”;儿童青少年感染率大约在30%-40%左右,尤其卫生条件差的集体生活的儿童Hp感染率更高,达64.39% ;Hp阳性的儿童中,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剧增加。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加上我国的家庭结构、就餐模式,从源头上避免口口传播,难度很大,全面推广分餐制,难以实现。那么就要在确认感染后,及时根除,以防后患!有必要全部根除幽门螺杆菌吗? Hp胃炎作为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根除Hp可有效减少传染源。 在日本,医生们提倡从儿童和青年人就开始筛查幽门螺杆菌,并及时根除。2014年全世界的医学专家在日本京都达成共识:预防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作为预防胃癌的首要手段。 日本胃癌的发病率虽然很高,但五年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原因主要是得益于胃镜的普及,和全民消灭幽门螺杆菌计划的实施! 反观中国,据2017年中国癌症中心公布数据显示,5年生存率不足30%。主要一个原因是中国的HP感染率持续较高及人们对胃镜检查的误解。日本逆天的治愈率得益于全民根除HP 对于成年人,只要没有抗衡因素,一经发现,建议都要根除。14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议检测和治疗。Hp根除与胃癌预防 目前认为Hp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 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根除Hp后胃癌发病率下降为0.53,根除Hp对无症状患者和内镜下早癌切除术后患者尤其有益,根除Hp后胃癌风险降低34%;根除Hp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应提高公众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充分了解Hp感染的危害,有助于我国胃癌的预防和早诊早治。40岁前根除获益最大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可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所以,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阻断了Correa模式"肠型胃癌演变"进程,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风险。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近期一项来自中国香港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人群中开展幽门螺杆菌根除也可获益,但其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效果要在根除10年后才能显现。怎样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 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是根除HP的关键,并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才能提高初次治疗成功率,减少HP耐药发生。 根除HP的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获益较大的个体主动治疗。目前推荐(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治疗方案,幽门螺旋杆菌治愈率可高达90%。
总访问量 300,635次
在线服务患者 271位
科普文章 1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