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方向
专业擅长
尤为擅长肺癌、肺结节、肝癌、转移癌的微创根治性和姑息性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致力于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的局部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
通过PTBD、支架植入、静脉输液港植入等治疗手段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有效治疗手段。
个人简介
王承恩,北京大学医学博士(M.D.;Ph.D.),肿瘤微创治疗专家,医学人工智能专家,新型肿瘤靶向药攻关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辅导老师,在全球率先提出了以微创治疗为核心的肿瘤“ABCD+P”四位一体的建设性治疗理念,所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秉承大医精诚的职业理念,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参与完成肿瘤微创手术数千例。在肿瘤临床治疗方面有着卓著的贡献,特别是在应用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cTACE、DEB-TACE、TAI、TAE、RFA、MWA、LA)的基础上将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现代生物治疗技术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肿瘤从传统治疗向“精准-微创-个体化”治疗模式的重大转变。众多中晚期肿瘤患者经精心治疗后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很多患者至今仍然健在。积极投身多项肿瘤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通过应用大样本循证医学数据的手段,推进了肿瘤精准-微创-个体化治疗的进程,并多次受邀作为主讲专家在大型学术会议中发言。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致力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发病机制、致病基因、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个体化精准治疗研究;主导研发了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肺结节精准评估及肺癌风险预测的人工智能软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众多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重量级研究成果40余项,参与撰写多部学术专著,担任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Endocrine Metabolic & Immune Disorders-Drug Targ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国际性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专家。一、微创治疗技术(1)全身各部位原发及转移性肿瘤:1、肺癌/肺结节/肺转移癌综合诊治:消融治疗、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2、肝癌/肝转移癌综合诊治:消融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消化道(食管、胃、结直肠)肿瘤综合诊治:经动脉灌注化疗、消化道梗阻支架植入;3、胆道肿瘤的综合诊治:胆道梗阻穿刺引流、支架置入术、经动脉灌注化疗;4、泌尿系统(肾、肾上腺、膀胱)肿瘤综合诊治:消融治疗、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5、妇科(卵巢、子宫)肿瘤综合诊治: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2)肿瘤并发症治疗:1、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尿路出血、阴道出血等):栓塞;2、梗阻(气管、支气管梗阻;食管、胃、肠梗阻):支架植入术;3、梗阻性黄疸、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盆腔积液、肾积水):穿刺引流;4、肿瘤侵犯引起严重癌痛、骨质破坏:神经阻滞止痛、骨转移灶局部治疗;5、营养支持治疗:静脉输液港植入、肠内营养管置入、经皮胃造瘘;6、肝血管瘤、肝肾囊肿、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介入微创治疗;二、研究方向:1、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网络调控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寻找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凋亡、癌变、转移和多药耐药等恶性表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分子群,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探讨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生物学功能和网络调控,为阐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重要信息,为肿瘤分子预警、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生物治疗的设计奠定基础。2、肿瘤免疫微环境探索肿瘤免疫抑制的新靶点和新机制,整合关于免疫调节细胞以及代谢酶等方面的研究,阐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网络,探讨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策略,为筛选可能的治疗靶点及策略奠定基础。3、肿瘤干细胞通过对实体瘤干细胞的分离我们提出假设癌症治疗的靶不是肿瘤细胞的混合群落,而是少数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CSC,目前正在尝试阐明CSC的调节机制。4、血管发生与肿瘤血管发生与肿瘤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在研究肿瘤周围的血管时发现肿瘤会产生有关血管生长刺激物质。动力学研究发现血供不足的情况下肿瘤不能有效生长,因此,可以通过抑制血供系统来治疗肿瘤。下一步将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抗肿瘤血管新生的生物学靶点等。5、免疫细胞活化及基因修饰策略探索不同基因修饰策略对于免疫效应细胞的活化、迁移以及杀伤活性等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包括TCR及CAR基因修饰T细胞,NK细胞扩增及活化策略,抗体修饰NK细胞的激活及机制,并为新型免疫细胞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6、肿瘤预警、早期诊断、分子治疗结合肿瘤发生发展不同阶段表型,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掘各不同阶段的分子标记,开发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PET分子影像和SPECT分子显像的特异性核分子显像/药物治疗探针,应用分子影像技术实现肿瘤超早期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寻找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相关的特异敏感的分子标记物,开发相应的诊断试剂盒;研发用于预测临床常用的肿瘤治疗药物敏感性的生物芯片,为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7、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的智能诊断针对肿瘤临床诊疗需求,挖掘影像大数据中的深层量化信息来反映肿瘤病理、分子遗传等生物信息,基于新型人工智能技术、肿瘤影像和病理大数据,建立影像组学研究新思路和肿瘤诊断新方法,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肿瘤影像病理诊断和预测肿瘤演进的应用模式。8、肿瘤序贯性治疗的分子影像监测利用多模分子影像技术,建立影像信号-病理特征-药靶分子之间的准确关联,实现药物靶点活性状态的可视化,指导抗肿瘤药物的选择。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多模分子影像实时监测药物靶点活性状态的变化,调整用药剂量,决定序贯治疗方案。9、肿瘤免疫和代谢微环境演进的可视化针对肿瘤演进中免疫和代谢微环境构成与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研究,基于新型分子影像等可视化方法,解析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肿瘤间质成分如血管和免疫细胞等)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动态转变,进而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代谢活动变化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