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掌握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模式
1、几个月的欧洲非洲南美洲之游,你们在天堂中流连徜徉不亦乐乎,直到某一天清晨梦醒时分,你蓦地发现,不但你的银行储蓄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你的白马王子也开始和你顶撞。你冲他气壮山河地狮吼到:“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你必须爱我、必须照顾我的情绪、必须……”——这是不合理认知模式之“绝对化要求”;2、他终于受不了你日益膨胀的脾气了,于是有一天留下一封告别信人间蒸发,把你、一张严重透支的信用卡和一大叠催款的帐单留在身后。你咬牙切齿地骂到:“这个杀千刀的,从一开始就是在骗我,从来没有爱过我、从来没有给过我一点真心!而我呢,和他在一起,全是痛苦,没有幸福!……”——这是不合理认知模式之“以偏概全”;3、你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末日——现在你失去了情人,老公也不会要你了,原来点头哈腰满脸堆笑的宾馆服务员把你横眉冷对地轰了出门,自己家再也回不去了,而且你还不得不将手上价值连城的钻石戒指变卖掉来偿还信用卡上的赤字……然后,你就已经一无所有了,你将无家可归、被人唾弃、流落街头,然后在贫病交加中孤独而凄凉地抽搐着死去……——这是不合理认知模式之“灾难化”。——《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2月16日114
0
2
-
操心太多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操心的时间久了,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说要经常的提醒自己,我们不应该总是担心和忧虑,我们不应该总是胡思乱想。一个人思想负担太重,太紧张,就是因为把事情看得太重了,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你要做的就是照顾好你自己的情绪,自己开心比什么都强。
安旭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7日42
0
0
-
允许的力量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个寺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欣欣向荣,一棵却枯萎衰败。禅师问他的两个弟子:枯的好,还是荣的好。一个弟子回答:当然是荣的好。另一个弟子却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禅师赞道:“世间万物,荣枯自有其道理,不必有分别心。”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四季荣枯,悲欢离合,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事。如果执着于祸福好坏,人生只能陷入痛苦,无法自拔。不如学会允许,学会接纳,好的坏的一起接受。人生如书,风吹哪页读哪页。不掌控关系,不控制结果,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变化,才是世间最温柔的力量。①允许讥谤,是一种境界。《增广贤文》里讲: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人生在世,总会被别人的议论。如果一定要去争个是非对错,人生往往陷入无休止的麻烦中。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允许讥谤,允许议论,人生才能获得一份自在与洒脱。民国时期,冰心和林徽因交恶。冰心是守旧派,林徽因则更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二人对待男女交往的界限上,分歧很大。林徽因经常在家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很多文人前来参加。她对待男性友人的态度,与现代人无异。冰心看不惯她,在报纸上说她是一朵混迹于风月场所的交际花。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攻击她。一时之间,报纸上到处都是关于她的侮辱和谩骂。面对非议,林徽因却始终未置一词,没有在报纸上澄清,也没有跟人解释什么。照常办她的沙龙,正常做她的建筑研究。结果不到一个月,外面的非议就沉寂下来,报纸上再无半点动静。古人说:不辨是非,得大自在。人的议论就像是水一样,越是搅动越是浑浊。百人百心,千人千样。人活在世上,没办法令所有人都满意。与其关注别人的说法,不如专注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被外界的噪音动摇,守住本心,允许讥谤,是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种境界。②允许离开,是一种成熟。蒋勋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生离,就是死别。这个世界上,再好的关系,也只能陪你走一程。朋友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岁月在变迁,我们都在变化。允许朋友离开,允许彼此失散,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成熟。苏轼早年与沈括相交莫逆。二人是同事,一起上班下班,相互赠送诗文,有着很不错的感情。但是后来沈括成为王安石的得力干将,支持新法。苏轼外放地方,到处反对新法。二人的身份立场,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苏轼恍然不觉,依然拿沈括当朋友,送他自己的诗文。沈括却摘出苏轼反对新法的诗句,添油加醋,上告朝廷。苏轼下狱,受尽折辱,差点丢掉性命。昔年好友,就此一拍两散。后来苏轼路过润州,沈括亲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赠。希望可以修补二人的关系,挽回苏轼这个朋友。苏轼却回赠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字里行间异常客气,再无当年半点亲密。沈括了然,从此二人再无交集。人是一种环境动物。不同的境遇,塑造着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无论我们如何不愿承认,当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既然注定走散,那不如各自安好,不负不欠。③允许不同,是一种格局。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依据,没有什么是不该存在的。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接纳不同,理解不同。书画家启功和谢稚柳都是书画界的宗师人物。但是两人在学术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谢稚柳是“技术派”,更相信书画的风格笔法。启功则是“文献派”,更相信史料和文献的记载。有一次,他们一起考证《古诗四帖》的作者。谢稚柳从运笔手法上判断,这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真迹。启功则从文献著录、避讳文字等角度出发,认定它是宋人作品。为此俩人争执不下,打了很久的笔仗。外人都以为俩人这下要一拍两散了,谁想到二人依然像以前那样共同出席各种场合,一起交流书画心得。谢稚柳说:“学术可辩,友谊不变。”观点不同是正常的,强求别人和你一致,才是偏执和狭隘。作家晓雷讲: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有很多甚至和你背道而驰的人,但是他们不一定就是错的,眼里要放得下和你不一样的人,心里要盛得下和你不一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这些差异塑造出了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懂得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才能相互兼容,彼此舒服。君子和而不同。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是自己,这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④允许无常,是一种修行。古人说:祸福无门至,风云不测来。人生的祸福没有定数,无常随时可能降临。上一刻顺风顺水,下一刻就可能狼狈不堪;上一刻万里阳光,下一刻就可能愁云惨淡。灾生不测,祸起须臾。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无常,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杨绛自小家境优渥,出生之后,几乎没吃过什么苦。父亲杨荫杭是京师高等检察厅长,母亲是有名的知识女性。可好景不长,父亲因为得罪权势,很快被革职。往日荣光一去不返。紧接战争爆发,家里被洗劫一空,短短几个月,从天堂坠入深渊。17岁的大弟弟因为急病去世,母亲染上疟疾也跟着撒手人寰。父亲也因为中风发作,仓促离开人世。年纪轻轻的杨绛,尝尽了天人永隔之痛。可命运并没有就此罢手。晚年的杨绛和钱钟书相依为命。钱钟书病倒,杨绛日夜照料,勉力支撑。可接着女儿被查出癌症,很快撒手人寰。钱钟书也只留下一句“好好活”后,也停止了呼吸。“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了她一个人。身边朋友为她担忧不已,怕她遭此重击扛不下去。历经无常与幻灭之后,她却生出一种无畏无惧的勇气。她擦干眼泪,把钱钟书的学术遗稿整理出版,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实中从容打扫人间战场。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常,是人生的常态。允许无常,面对无常,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再仓皇的变故,再深重的悲痛,也要慢慢学会接受、学会放下。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珍惜每一分拥有,过好每一个当下,未来才能少一分遗憾。▽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痛苦。但是真正决定你人生质量的,是你内心的选择与态度。作家辛迪·芬奇说:我会允许一切自然发生,并将之视为生命的风景。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你若持续抵抗,只会在绝望中迷失自己。学会释然,把心放宽,无论好的坏的,允许一切发生。不对抗风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柔软且强大的人。
郑书传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0日621
1
8
-
这四种想法说明,你精神内耗很严重
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感觉自己身材不好,智商也不高,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二、遇见事情老是往坏处想,不断的列举一件事情最坏的情况,三、一遍遍的回忆过去,反复回想自己犯下的错误,越想越觉得自己就是废物。四、不断想别人刚才那样对我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想和我作对。出现以上这些想法,说明你的精神内耗很严重了,建议你早发现早治疗,或者来找我帮你解答。
庞继松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9日164
0
0
-
为什么长期呆在家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
千万不要总在家里呆着,容易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思维封闭,大脑容易退化,行为也会变得懒散。网上交流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要想毁掉一个人,就让他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够了。如果无事可做,就走出家门去逛逛街,去广场运动,哪怕是到户外去发呆,还能晒个太阳,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比待在家里要强很多。
张国双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9日291
0
1
-
努力提升自己,永远比仰望别人有意义,希望你遇到更好的自己[爱心]
路聚保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6日71
0
1
-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目录1、概念2、CBT背后的理论3、CBT常用的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4、怎样进行CBT?5、CBT可以让你学到什么?6、谁来决定认知呢?目前,国际上80%以上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学习、掌握、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CBT的有效的科学证据远远超过其他疗法,所以不少治疗指南手册已经把CBT列为治疗首选。CBT就像钟表一样精确,就像数学一样严格,就像药品一样有效(实际上,疗效比药品还好)。然而,国内的心理学界的现状并非如此。那么,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1、概念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Treatment,CBT)又称为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Behavior?Modification,CBM),着重关注你的思维、信念和态度,关注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并且引导你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应对方式。行为疗法是以学习理论和实验证据确立的有关原则和方法,改变非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疗法。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改变个体歪曲认知的心理疗法。即认知治疗是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是依靠各种精神活动,如概念化、感知、判断或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包括人的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识过程又可分为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过程,预测和评估结果的过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收获都是认知累积的结果,所有的损失都是认知耗散的产物。心理效率取决于和谐程度,不和谐就意味着混乱;因此,能力出众的人必然能够会合理遵守并恰当利用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知疗法是是20世纪70年代所发展起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由美国的Beck首次提出。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感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目前有关认知疗法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两大流派—认知分析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常用的认知疗法有Beck认知治疗,Ellis合理情绪治疗,Ryle认知分析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许多临床对照研究已证实,认知治疗具有减轻情绪症状,改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使病人保留了在治疗期学会对自己的想法提出疑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具有长期维持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尤其是对抑郁症病人的治疗,与抗抑郁药一样可收到异曲同功之效,而抑郁症患者有消极的认知三联症:即对自己、世界和未来具有消极的信念。“认知行为疗法”,吸纳融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优点。认知疗法关心你所“想”的事情,行为疗法关心你“做”的事情,而CBT两者兼具。认知行为疗法简单来说就是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两者结合,通过认知和行为理论及技术方法来改变个体歪曲认知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2、CBT背后的理论CBT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如果你悲观地看待一件事,你很可能会感受到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你做接下来的事。比如,你把晚饭做坏了,你悲观地认为,这说明我什么都做不好。概括CBT的核心,那就是:认知决定情绪。“所有CBT的专家都关注四个概念:情境或刺激、认知、情绪及行为,尽管他们对这些概念可能在用词方面有些差别。”(郭召良《认知行为疗法入门》)简单来说,就是当人面对外在的情境时,会产生或激活某种特定的认知,认知又会激发起情绪,情绪导致行为,行为又反作用于情境。负面的思维定势最早形成在童年。如果你在童年,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你可能形成这样的想法——“我没有用,我不够好。”随着时间推移,你潜意识里会逐渐相信这些假设或者想法,开始变成了潜意识里自动的加工方式。在你不知不觉中,这样的思维定势不停地影响着你学习、工作时的感受,甚至渗透到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负面想法+情绪+行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负面认知模式。这个循环反复发生和强化,直到最后,这种负面的认知模式甚至成为了习惯。你将会越来越回避社交,越来越频繁地责怪自己,被悲观情绪笼罩。3、CBT常用的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CBT在治疗方法上调整和改变人的歪曲认知的同时,也注重对行为方面进行校正和训练。CBT常用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辩证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等。CBT共同特点:时限性,通常在治疗开始时预先设定治疗期限,根据治疗问题的难易程度一般为12-16次,最少6次,最长24次以上,每次治疗时间在50分钟左右,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对于难治性问题至少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针对特定的问题;强调患者的自我控制;具有教育性质;强调患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CBT对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等多种心理疾病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CBT的有效性,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提示CBT可以通过改变脑功能及神经结构实现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应用范围的扩展,CBT的适应症已经几乎涵盖了精神科所有疾病,并逐渐形成有效且充分的证据、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模式,获得各种治疗指南的推荐。CBT的适应症用于治疗许多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自杀及自杀企图、肥胖症、厌食症、贪食症、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及性变态,酒精中毒,考试前紧张焦虑,毒品依赖,婚姻冲突及家庭矛盾,儿童的品行及行为障碍,顽固性哮喘、高血压、激惹性肠综合症、慢性疼痛等,其原因是心理障碍的产生都包含有认知的偏差或歪曲。改变认知性偏差使心理障碍失去依存的基础,使治疗性改变得以产生并持续。无法进行CBT(不能与患者建立治疗关系)的情况:精神疾病急性期伴有严重的兴奋、激越、冲动及思维紊乱等;严重意识障碍、认知损害和情绪紊乱等症状;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无法配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以及不愿意接受CBT或难以理解CBT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患者。4、怎样进行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负性的核心信念(我不能……/我做不到……)改造成正性的核心信念,你的思维就像安对了齿轮、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无需他人疏导开解,自己就能为自己产生出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动力。在CBT的治疗中,你会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意识到你僵化的认知行为模式,并且这种模式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治疗师会和你一起改变你对事件的负面解读方式,让你学会怎么打破负面思维的恶性循环。CBT的实施步骤。首先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工作联盟,解释治疗的基本原理;其次评价问题,确认问题行为以及歪曲认知的频率、强度等;再次设置改变的目标,来访者应当选择清晰、明确、具体可行性的目标;第四应用认知行为技术,包括挑战不合理的信念、重构主题、情感评价、布置认知家庭作业等;第五监控过程,利用对目标行为的及时评价来调整治疗进程;最后终止,制定下一步计划,把治疗成果推广到不同的现实情境中。CBT的作用过程概括成几个关键词:识别,纠正,巩固,量化。“识别”指的是你必须认识到你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它们不是你的“心灵”不可分割的血肉肢体,而是亟须修剪的病枝烂叶。“纠正”是指在识别出错误的思维模式以后,必须“拨乱反正”——及时建立起正确的思维。“巩固”,就是把新建立起的正确思维模式在不停地重复和自我提醒中内化。被治疗者必须做大量机械和重复性质的“家庭作业”,这并不是一个躺在躺椅上听心理咨询师和你话疗就能让人痊愈的疗法。量化或显化:如果说“识别-纠正-巩固”形成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条完整流程链,那么“显化”则是贯穿其始终的方法论。人的思维或者精神从来不是一个幽闭、阴暗的密室,一旦被强行开启,里面的种种心理活动就会像见了阳光的墓室文物一样立刻褪色、瓦解,或者逸散了其“灵魂”——这论调可能适用于艺术家,但却是心理治疗应该首先摒弃的。CBT不仅鼓励你解剖你思维活动中那些从未触碰过的部分,而且鼓励你用表格、百分数、流程图等书面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它不仅要求你解剖你的心灵,而且要求你用各种手段来记录其解剖结果。保持对自己心理变化动态的跟踪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比可视化的记录更加可靠了。理性疗法(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合理的自我分析(案例)A:母亲不常笑。每天看到母亲严肃的面孔。B:⒈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⒉母亲没有笑颜常驻,一定是我惹母亲生气C:每日紧张焦虑,唯恐做错什么事,很难受。D:⒈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这对吗?⒉即使母亲不笑是在生气,就一定是针对我吗?⒊即使母亲不笑是因为生我的气,就一定糟糕透了吗?E:通过自己与自己的辩论,基本消除了紧张情绪。5、CBT可以让你学到什么?CBT其实是通过训练,让你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你也可以学到如何处理不同的情况,思维方式,感受和行为。CBT最擅长处理的是与非理性的思维相关的那部分烦恼。它的作用相当于把遮蔽患者视线的杂草丛削去,露出下面被埋没的路来,让患者看到生活真实的、理性的面貌。因此,它非常适合解决由生活中种种日常事件带来的”小确丧“这种较为轻微的消极情绪,也非常适合那些精神活动较为丰富、以至于经常在”内耗“中消耗精力的人。但是,万一削去杂草以后,露出的生活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怎么办?比如说,遭受了难以排解的重大创伤?不公的对待?想必效果会稍打折扣。然而,CBT也本来只是期望读者“在它擅长的领域内解决它擅长的问题”,而不是期望“在所有领域内解决所有问题”。眼见为实吗?没有真相,只有心相。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比你看到的要复杂。人眼并非摄像机,它易受光线、角度的改变以及其他变化的影响,从而损害人们对所见事情判断的正确性。医生打病人,护工用拖把打病人。所以,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比你看到的要复杂,仔细感受一下下面两张图,你就能找到答案。几个美国大兵喂一个伊拉克战俘喝水的照片。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右边裁剪去,这个图片的意思就变成,美国大兵端着枪对着伊拉克人喝水。如果把左边裁剪去,就变成美国大兵在扶着这个战俘,喂他喝水。如果真有这样一幅图片,也不能立刻判断美国军人对俘虏有虐待行为(虽然说美国监狱虐待俘虏事件挺臭名昭著的)。同样也不能立刻理解为是军人进行人道救助的手段。因为一幅图太片面了。片面的信息,这是一种片面的报道。必须要了解来龙去脉,知道整个过程,才可以做出恰当的判断。不然可能会比较偏颇。这样的图片既可以理解为偏向军人这一边的,也可以理解为指责军人这一边的。6、谁来决定认知呢?那么,谁来决定认知呢?认知行为疗法会告诉你——实际上,是你自己。完全是你的主观能动性来决定认知。请看下面这张图:图源:郭召良《认知行为疗法入门》这张图可以这样解释:人们遭遇特定情境后,脑内的某种“自动思维”会被激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某人下意识地怎样怎样想”——然后思维引起一系列反应。很容易发现,那个在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下意识“可能只存在片刻,却对你后续的情绪与行为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所以CBT要做的就是把这“下意识”拆开,然后你会发现它原来是这样运作的:在每个人心灵中难以察觉的地方都存在着“核心信念”,它们是一个人的认知最底层的逻辑,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近乎人的“潜意识”。由核心信念又派生出应对生活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策略“中间信念”,然后“中间信念”又产生针对某个具体情境的自动思维。虽然思维形成的过程是这样不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需要反方向溯源而上,先抓住稍纵即逝的”自动思维“,再分析思维后面产生的“中间信念”,最后才挖掘到问题的根源——“核心信念”。面对一堆你做不了的事情,你会想要退缩。但CBT会帮助你把目标拆解成可以达成的小目标。例如:感觉焦虑,你需要知道,回避只会让你的恐惧升级。在可控的情境下逐渐直视恐惧,会让你有信心,指导自己完全有能力面对它。感觉抑郁,你可能被鼓励写下自己的想法,并探索如何换个角度看待这些想法,这可以帮你恢复积极的情绪。睡眠障碍,你将学会如何让找出那些让你难以入睡的想法,并且尝试去反驳这些想法。和他人相关的长期问题,你可以尝试推敲一下你对其他人做某件事情的动机,而不是总是认为他们的目的是恶劣的。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能力,是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即你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缺乏元认知的人就不会反思和反省。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元认知,从某种角度讲“优生”与“差生“的差别就在于元认知。什么是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又叫邓宁—克鲁格效应: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些缺陷。也就是说达克效应就是压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越是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达克效应上世纪90年代由邓宁和克鲁格开展研究的心理学效应名称。强盗抢银行—柠檬汁隐形液。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越无知的人,为什么越自信?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惧。满罐摇不响,半罐响叮当。开车技术差的人普遍认为自己是好司机,水平差的医生普遍爱说自己什么病都能治。差水平的下象棋、喝酒的人总认为自己是高手!总之,CBT是一种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治疗手段,证据最充分、证明有效的心理疗法,也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心理疗法。不仅在抑郁、焦虑、人格、进食、睡眠、物质依赖等障碍上面疗效显著,同时在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工作决策、发展自我、提升幸福感上也颇有功效。几年前《时代》周刊上曾经出过篇文章叫做《弗洛伊德能找回他的工作吗?》。如果弗洛伊德还魂,能做心理治疗师这份工作吗?我想,他是可以工作的,不过上岗前需要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培训。参考文献:1.知识科普?|?全方位解读认知行为(CBT)!心师之友2023-05-1607:36发表于山东2.“你本来不必像现在这么焦虑”|?认知行为疗法: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原创Eridanus暮飞2023-04-04?发表于北京3.认知行为疗法(CBT)一图搞定精神科护理2021-04-134.陆林,沈渔村精神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532-15425.李金阳,张宁,王振,王纯.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人群的应用及有效性.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2)6.一整年系统认知行为CBT培训:120课时+理论+案例演练丨六位顶尖专家亲授?丸子聊心理团队?丸子聊心理?2023-12-1111:30?发表于浙江
师建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11日732
0
0
-
正念冥想(纯音乐)
正念冥想促进睡眠(海滩海浪纯音乐)正念冥想促进睡眠(α脑波纯音乐)正念冥想提高专注力(蛐蛐叫纯音乐)
郑书传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05日744
0
7
-
正念呼吸冥想
正念呼吸冥想(女声:10分钟引导+10分钟纯音乐)正念呼吸冥想(男声:20分钟引导)正念呼吸冥想(男声:8分钟引导)正念呼吸冥想(男声:10分钟引导)
郑书传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05日401
0
4
-
正念练习合集
正念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法,源自佛教,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心理学领域。正念是指通过集中注意力并全身心地体验当前的思绪、感受和身体感觉,而不加判断和批评。正念通过观察和接纳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经验,并以无偏见的态度对待它们,帮助我们接触内心的智慧和平静。正念的实践强调意识和专注的培养。通过训练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觉察自己思维和情绪的能力,并在不被它们主宰的情况下做出冷静而明智的决策。正念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让我们更专注于当下的感知和体验。正念的训练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在吃饭时,可以通过细细品味食物的味道、观察口腔中的感觉来感受食物的滋味。当我们走路时,可以关注脚步的起伏和与地面的接触,感受身体的运动。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可以专注于对方的表情、语气和身体语言,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正念的实践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睡眠的改善,提升专注力和思维清晰度。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建立起与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连接,培养出善解人意和同理心。正念的实践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挑战。总而言之,正念是一种强大且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快节奏和压力重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连结,并活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正念练习--欢迎和简介正念练习1--葡萄干练习正念练习2--身体扫描正念练习3--10分钟静坐正念练习4--正念运动正念练习5--正念伸展与正念呼吸正念练习6--正念行走正念练习7--3分钟呼吸空间(常规式)正念练习8--3分钟呼吸空间(回应式)正念练习9--20分钟正念静坐正念练习10--正念静坐正念练习11-探索困难的正念正念练习12--静默正念练习--山的冥想正念练习--湖的冥想
郑书传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8月23日6416
3
39
心理咨询相关科普号

胡号应医生的科普号
胡号应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754粉丝14.6万阅读

梅其一医生的科普号
梅其一 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精神一科
5314粉丝27.4万阅读

黄敬之医生的科普号
黄敬之 主任医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儿科
1096粉丝52.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路聚保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结直肠病专科
心理咨询 41票
功能性胃肠病 18票
自闭症 8票
擅长:擅长疾病种类: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感觉统统失调,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障碍,失眠症,品行障碍等;以及相关心理问题:失眠、厌学、游戏成瘾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残、自卑等情绪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相关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厌学,网瘾、叛逆、亲子关系、婚恋情感,睡眠障碍等生物社会心理整体治疗模式;为营养不良,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障碍疾病并伴有心理障碍患者,制定精准化的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免疫等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推荐热度4.9丘春柳 主任医师汕大附一院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27票
焦虑症 23票
抑郁症 13票
擅长:公立三甲资深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 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 精准诊疗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心理疾病/问题:情绪行为障碍 学生厌学 考试焦虑 社交恐惧 适应障碍 失眠 抑郁 焦虑 疑病 强迫障碍及其它心理障碍;情感婚姻家庭亲子人际关系问题;其它如病因未明慢性疲劳 疼痛等、反复求医 无明确病因的躯体不适(头晕 头痛 耳鸣 胸闷 气促 心悸 心慌 麻木 乏力 厌食消瘦 贪食 肥胖 恶心 呕吐 嗳气 呃逆 胃肠不适 功能紊乱 消化不良 腹痛 腹胀 慢性腹泻 便秘 尿频 多汗 怕冷怕风等)、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综合治疗(心理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
推荐热度4.3郝贵峰 副主任医师临沂市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焦虑症 51票
抑郁症 33票
学生心理问题 13票
擅长:1.各年龄段抑郁、失眠、头痛、焦虑、强迫、躁郁、躁狂、抽动、多动、智力差、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或疑病、精神分裂和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问题等心理或精神障碍的诊治;2.心理测评,心理救援,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等;3.社会公益活动和专科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