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玉涛主任医师 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本质在于神经细胞功能减弱。这种功能减弱当然是先天因素占主要作用。这种先天因素涉及神经细胞接触、传导、细胞核遗传基因在神经细胞内的转录异常、翻译异常,进而生成新的受体异常。此外细胞内囊泡生成异常,细胞内的细胞器传导到细胞各处的过程异常,特别重要的是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异常引起的能量下降,ATP生成降低而引发神经细胞功能异常,这些也仅仅是非常概括地总结,这些异常可以是1个,2个,或者更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论哪种情况,最后的结局就是导致神经功能降低。而相对神经功能不足的意义在于一个孩子具有一般性的功能特征,然而不幸的是他遇到强烈、持久的压力,通过内分泌、免疫等途径逐渐破坏神经功能,导致功能相对不足而出现抑郁症。不管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最终的归宿都是因为这种功能减弱导致抑郁症发生。那么如果我们想改变这种状态,当然是增强神经功能。2024年10月03日 506 0 2
-
喻东山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为什么脑疲劳会引起有抑郁素质的人发抑郁,而不引起正常人发抑郁?问:您以前说过:“正常人脑疲劳不会引起抑郁发作,但有抑郁素质的人脑疲劳会引起抑郁发作。”我有点不理解,长时间用脑会引起“思维区”的脑能量代谢不足,从而出现脑疲劳。“情感区”的脑能量代谢不足,才会引起抑郁发作。那为什么有抑郁素质的人脑疲劳会引起抑郁发作?答:你不要把脑疲劳局限在思维区,情感区也会疲劳的。一个人累了,除了要休息外,对什么事都没兴趣了,只不过休息一夜就恢复了,所以没人说是抑郁症。有抑郁素质的人脑疲劳,是触发脑能量失代偿的扳机点,即使休息一夜也恢复不过来,抑郁持续14天以上,才叫抑郁症。所以脑疲劳对于抑郁发作来说,是触发因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因。2024年09月17日 655 0 9
-
范大庆主任医师 诊所 精神科 常常有人说失眠导致抑郁症。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是完全有道理的。 失眠并不会导致抑郁症或者加重抑郁症,而是抑郁症会导致失眠,所以,一旦抑郁症好转,失眠会自行好转。但是可以暂时服用安眠药对症治疗,改善睡眠。 安眠药很容易上瘾,不应该每天长期服用,特别是大剂量氯硝西泮,劳拉西泮,更容易成瘾。应对的办法,曲唑酮帮助入睡,每晚50mg一100ng、用它嗜睡的副作用来帮助患者入睡,而且它不会成瘾,真的可取。米氮平和米安色林片也有副作用是嗜睡,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失眠。所以治疗抑郁症时,睡眠不好的患者,我喜欢用这几种药,去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后的成瘾。欢迎转载我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科普文章,注明转载自范大庆大夫的个人网站,这是对我个人劳动的尊重,谢谢!2024年08月20日 26 0 0
-
喻东山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⒈遗传: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患重性抑郁障碍危险性是常人的2~4倍,常人的年患病率是7%,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的重性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则为14%~28%,早年发作(理解为儿童和青少年期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相对危险性较高,那就应该往28%的数值上靠,遗传易感性很大程度上是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遗传,即易怒、焦虑、恐怖、强迫性思维反刍性格的遗传成为抑郁遗传的基础。⒉神经发育不良:青春期抑郁发作可看做是神经发育不良,20~29岁抑郁发作达高峰,可看作是神经发育不良的后期后果。⒊神经退变:60岁以上的老人抑郁发作可看做是神经退变的后果。18~29岁的抑郁患病率是60岁以上老人的3倍,提示神经发育不良的抑郁是神经退变的抑郁的3倍。⒋心理应激:在西方国家,抑郁症的起病年龄是25岁左右,女性患病率比男性为高,激素波动和创伤有关事件增加女性患抑郁的危险性。在年长成人,个人重大的失败、社交孤立、生活不满意、患躯体疾病、认知缺陷和对老化不适应,都增加了抑郁危险性。⒌线粒体功能不足:抑郁与脑能量不足(如线粒体功能不足)相关联,女性比男性的总代谢率低40%,故女性的脑能量不足可能性比男性为大,故青少年后期女性抑郁的患病率是男性的1.5~3倍。频繁的负性情感体验将经常引起线粒体功能应激,应激的失代偿就导致抑郁。⑴激动5-HT1A受体抗抑郁:鲁拉西酮和阿立哌唑激动5-HT1A受体,通过增加苏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促进轴突中线粒体的转运。线粒体转运到突触前膜,通过提供ATP,来保证单胺递质释放,抗抑郁。⑵阻断D1受体恶化抑郁: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1受体,降低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阻断5-HT1A受体促进线粒体的转运效应,进而抑制单胺递质释放,恶化抑郁。⑶.抗抑郁药刺激神经元成长:氯丙咪嗪、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安非他酮抑制了线粒体功能,生成活性氧,通过氧化应激促进了线粒体的转录、进而神经元成长,增加神经元的适应性【1】。参考文献1.ChanST,McCarthyMJ,VawterMP.Psychiatricdrugsimpactmitochondrialfunctioninbrainandothertissues.SchizophreniaResearch,©2019ElsevierB.V.Allrightsreserved2024年06月23日 831 0 7
-
2024年05月30日 103 0 0
-
陆小兵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精神心理专家陆小兵 广东情绪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睡眠质量,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哪个季节最为明显则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情绪变化较为明显的季节,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春季春季天气转暖,人体代谢进入旺盛期,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情绪波动。同时,春季多变的气候也可能使正常人情绪波动较快,增大引发心理问题的概率。春天被认为是情绪疾病复发的高峰期,以下是一些关于春天为何是情绪疾病复发高峰期的解释和建议:气候变化的影响: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但昼夜温差较大,这种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影响情绪。同时,春季多风、多雨、多雾等天气也可能影响人的心情。日照时间增加:春季日照时间逐渐延长,人体内的生物钟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情绪。生物化学因素:春季万物复苏,空气中的花粉、柳絮等物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身体不适,从而影响情绪。此外,春季人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物质也可能发生变化,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情绪波动。建议要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稳定情绪。如果情绪问题持续严重,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增加户外活动: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让人体接触更多的阳光,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稳定情绪。秋季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得寒冷,阳光的持续时间变短,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情绪上的变化。秋季的昼夜温差增大,可能导致人体生物钟的调整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进一步影响情绪稳定性。秋季容易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这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情绪障碍,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出汗、口渴、失眠等,这些不适感受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夏季也是人们活动较为频繁的季节,社交活动、旅游等都可能带来情绪的波动。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容易感到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冬季也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缺乏阳光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情绪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某个季节特别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不同季节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季节的变化会影响正常睡眠为了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大家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例如,在夏季可以适当调整房间温度、使用透气凉爽的床品;在冬季则可以使用保暖设备、保持房间温暖等。除了季节变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睡眠质量,相互影响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缺乏运动、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睡眠质量。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例如,过强的光线和噪音会使人难以入睡,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也会让人感到不适,影响睡眠。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身体疾病:某些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以及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药物和物质使用:某些药物和物质,如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等,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为了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和睡眠质量,应该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良好的睡眠环境。同时,对于精神压力和身体疾病等问题,也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2024年03月02日 342 0 4
-
2024年01月19日 42 1 1
-
2023年11月16日 865 0 2
-
庞继松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普通精神科 不要错过,相信会对你有很大帮助。见过太多的粉丝朋友因为得了抑郁症整日担惊受怕,难道面对抑郁症只能坐以待毙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就用这条视频和大家讲清楚,大家要是觉得有用的话,可以点个免费的红心,防止划走就找不到了。那么抑郁症是从哪里来的呢?一、遗传因素是抑郁症患者及家庭成员患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二、生物化学因素,患者多数存在脑内神经递质紊乱。三、性格因素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对生活事件的把控能力差,自信心较差。四、环境因素和应激,例如亲人的离世,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学习压力大,那么抑郁症是怎么没的呢?42岁的刘女士得了抑郁症已经五年了,她主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精力不足,对日常感兴趣的活动上丧失了愉快感,治疗了很多年,效果都不理想,慢慢的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平台上刷到我以后啊,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我,根据他的具体情况给他出了一个治疗方案,患者吃了药以后啊,感觉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情绪也有所好转,注意力、思考力有所增强啊,躯体症状也基本消失了,患者也是非常的开心。最后我跟大家说一下,抑郁症不是绝症,得了抑郁症之后不要拖着不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希望屏幕前的你也能从这个案例中受益,找到正确的思路。2023年11月16日 181 0 0
-
蒋泽宇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近期,JAMAPsychiatry和Nature旗下的MolecularPsychiatry不约而同发文,通过多达几十万人的大样本研究,探讨晚睡与精神健康尤其是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在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的生物钟为了适应自然的昼夜节律,会在一个相应的时间段内(比如24小时左右)震荡。而我们的身体代谢——包括神经内分泌——会根据这个生物钟来运作,比如在某个时间段分泌某种激素或释放某种化学因子,来帮助或者促使我们完成神经活动以及其他代谢活动。在这个层面,目前研究发现,人类当中有两种类型的生物钟,一种是早睡早起“百灵鸟”型,一种是晚睡晚起“夜猫子”型。前者的生物节律更加接近自然节律,与正常日照循环的相位差不太大。而后者的生物节律相位较长,导致与自然节律出现了相位差,因而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当然,“夜猫子”型的节律并不是夸张到了昼伏夜出或者半夜两三点还在蹦跶,现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晚睡型和早睡型之间的相位差大约是2小时。所以如果长期半夜两三点没有睡觉,并不是因为昼夜节律是夜猫子型,可能是出现了严重的生物节律异常,需要治疗。除了生物节律之外,在大规模电气化的当代社会,还存在着社会节律——普遍存在的夜间光照让原本的自然光照时间大幅度延长,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被打乱。这种状态使得生物节律和社会节律之间出现了时间差,这样的时差导致了相当多的睡眠问题——尤其对晚睡型节律者。JAMAPsychiatry和Nature旗下的MolecularPsychiatry发布的两篇研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早睡型生物节律的人,精神健康情况更好,后者的研究提示,这一类人群比晚睡型健康程度高29%。在JAMAPsychiatry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两家大型基因库的84万例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其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较平均水平下降23%,统计数据显示,这部分人睡眠时间中位点每提早1小时(该研究全人群睡眠中位时间点为3点,平均睡眠时间段为夜间11点到次日早晨6点),风险因素可下降为原先的0.77(95%置信区间:0.63-0.94)。研究者将研究范本缩小为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onDisorder,MDD)临床诊断的患者之后,这一趋势依然奏效。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发生MDD的风险更低一些。在MolecularPsychiatry的研究中,这个结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份研究中,研究者调研了449,660基因数据库样本,其中62.6%为早睡型。在这份调研中,早睡型人群的特征显示为女性、较低的BMI、吸烟者较少。研究者统计发现,早睡型人群与晚睡型人群相比,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为0.79(95%置信区间:0.77-0.81),抑郁障碍风险为0.84(95%置信区间:0.82-0.88),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表(CompositeInternationalDiagnosticInterview,CIDI)和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PHQ)9诊断标准下的抑郁障碍严重性出现下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sedAnxietyDisorder,GAD)发生风险为0.83(95%置信区间:0.79-0.87),焦虑障碍严重性也同样下降。也就是说,早睡型的人群,抑郁、焦虑的风险较晚睡型更低,发生疾病后其病情严重性也更低。另有研究发现,晚睡型人群发生精神分裂症和ADHD的风险更高。晚睡型生物节律者,本身其节律相位就比自然节律更长,也就是如果要适应其自身的生物节律,那么他的作息会和自然光照节律产生一定量的错位。而同时自然光照节律又影响人类的代谢调节。晚睡型生物节律者,本身其节律相位就比自然节律更长,也就是如果要适应其自身的生物节律,那么他的作息会和自然光照节律产生一定量的错位。而同时自然光照节律又影响人类的代谢调节。也就是说,晚睡型节律者其生物节律和自然节律之间本身存在着矛盾,而不像早睡型节律者,生物节律基本与自然节律吻合。在这种错位之下,晚睡型节律者的精神健康风险因素本就已经升高。目前的社会节律总体要求早起,这一节律更适应早睡型节律者的需要,使得晚睡型节律者被迫早起,形成一种强制的时间差,甚至出现严重的睡眠不足、形成睡眠债务、导致发生睡眠障碍以及种种情绪障碍甚至精神病性疾病。如果晚睡型节律者尝试在周末补眠,偿还睡眠债务,则会在之后的工作日进一步导致节律紊乱。研究人员发现,周末补眠的晚睡型人员可与工作日形成3小时的时差,且睡眠时间远高于工作日。比较幸运的是,总人群当中,早睡型人群数量偏多,且随着年龄的改变,人类的生物节律会发生改变,一些青春期或青年期为晚睡型的个体,在年龄增长之后,生物节律会逐渐转向早睡型。有研究表明,晚睡型人群当中,男性占比更高,因此总人群统计显示,男性睡眠类型通常比女性晚,但是到40-50岁以后,这个差异会消失。但是,对于早睡型人员来说,如果被迫晚睡,同样也会发生精神健康受损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已经观察到,睡眠和生物钟中断或紊乱,将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人的警觉性、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和决策等高级执行功能会受损。昼夜节律受损,将会影响神经代谢,导致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系统的节律活动发生改变,从而引发情绪障碍。而由于部分精神疾病,比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本身与失眠高度相关,反过来又将进一步破坏昼夜节律和睡眠节律,使得神经内分泌进一步受到影响,发生恶性循环,加重疾病。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2019年发表于LancetPsychiatry的研究显示,中国人当中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6.6%(95%置信区间:13.0–20.2),尽管相对较低,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患者数量巨大,达到了2亿3千多万。其中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7.6%(95%置信区间:6.3–8.8),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6.8%(95%置信区间:5.8-7.8),都在1亿左右。精神健康与环境和人类行为有较大关系。社会节律要如何更适应人群的生物节律,来保障大多数人的健康,这甚至超越了医学范畴的庞大课题。参考文献:[1]JacquesTaillarda,,PatriciaSagaspea,PierrePhilipa,St´ephanieBioulac.Sleeptiming,chronotypeandsocialjetlag:Impactoncognitiveabilitiesandpsychiatricdisorders.https://doi.org/10.1016/j.bcp.2021.114438[2]DaghlasI,LaneJM,SaxenaR,VetterC.GeneticallyProxiedDiurnalPreference,SleepTiming,andRisk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JAMAPsychiatry.PublishedonlineMay26,2021.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1.0959[3]JessicaO’Loughlin,FrancescoCasanova,SamuelE.Jones,SaskiaP.Hagenaars,RobinN.Beaumont,RachelM.Freathy,EdwardR.Watkins,UsingMendelianRandomisationmethodstounderstandwhentherdiurnalpreferenceiscausallyrelatedtomentalhealth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1-01157-3.[4]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67892?locale-attribute=zh&[5]YueqinHuang,YuWang,HongWang,ZhaoruiLiu,XinYu,JieYan,YaqinYu,ChangguiKou,XiufengXu,JinLu,ZhizhongWang,ShulanHe,XiangdongDu,YueWu.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China:across-sectionalepidemiologicalstudy.LancetPsychiatry2019;6:211–24原创: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2023年11月12日 204 0 2
抑郁症相关科普号
闵宝权医生的科普号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9588粉丝201万阅读
任洪涛医生的科普号
任洪涛 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
儿科
676粉丝23.2万阅读
郭小明医生的健康号(睡眠障碍与心身疾病)
郭小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520粉丝2.7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