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关于交出手机这件事情...
我咨询的一个家庭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孩子主动向父母交出了手机。他承认有手机在身边时,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摆脱它的诱惑,所以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人替他保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奇迹,是因为两个月之前,全家人还为了用手机的事情打得不可开交。在这两个月当中,我做了什么工作呢?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只是告诉他们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那就是手机原本就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是所有现代人都爱恨交织的分心物。不要说十几岁,我现在都不能把它完全控制好。然后我对这个孩子说:保守估计,你还需要花十年的时间学习怎么跟它相处。——假如这帮设计游戏的或者设计产品的家伙再琢磨出点什么新花样(他们会的),十年的时间都不一定够。这样一说,他们一下就轻松了很多。这有什么特别的信息量吗?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们意识到时间还有很长。时间代表着成长和沉淀的可能性。对于使用手机这样的事,十几岁只是一个起步,起步阶段无法应对这么大的挑战,是很严重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如果这件事不构成一个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挑战,父母也就没有理由拿出如临大敌的态度,把孩子当做「手机成瘾」的问题少年去防范。孩子是好孩子,正在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只是一时难以做到。虽然难,但仍然可以寄希望于时间。这样一来,孩子就算做得不好,也会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就像初次骑自行车上路,父母说:「你试试,摔跤也没关系」——把他看做应对挑战的人,而不是防范的对象(前提是我们同意,那是他迟早有一天必须掌握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会自己去尝试,直面这样困难的挑战。他不能把这个挑战一丢了之:「我已经搞得一塌糊涂了,说明我就是不行」(从而心安理得地把责任甩给父母)。——不行就对了,练起来嘛。但他必须面对这样的课题,就像所有现代人一样。我告诉他,很多大学生也有这个困难,刚工作的成年人也有,他们还指望不上父母。幸运的是他现在还能借助父母的力量。假如他一个人实在没办法,可以请父母暂时接管一阵。暂时,我强调了是暂时。所以把手机交给父母,不是屈从,只是孩子在为自己想办法,利用外包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就像成年人为了屏蔽手机干扰,也会借助于「小黑屋」之类的软件。但责任的主体仍然在自己。你觉得外包的方法还不错,就继续这么用着。你如果觉得这不是长远之计,那就再想想其他的手段,反正还有足够长,足够长的时间。一加上时间背景,画风就变得如此不同。但前提是要把责任交给孩子,或者说,信任孩子是有能力(只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责任人。拒绝信任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说:「我们把手机交给他,他又管不好呀」,好像理所当然就导出了「孩子不行」的结论。当然管不好了,管不好才是正常的,所以需要练习呀。不然呢?谁生下来就能抵御这些声光电的诱惑?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成瘾的困扰,只是因为那时没有手机。看到时间,就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再执迷于一时一地贴给自己的标签:成瘾啊,无能啊,缺乏规划啊,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是有问题,甚至某一刻会被它缠得喘不过气。那又怎么样?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在前进。这种叙事的好处,在于把「人」解放出来了:不是「人有问题」,而是「人正在学习应对问题」。抑郁的人不再只是「抑郁的人」,而是「正在想办法应对抑郁」的人。自卑的人也不再只是自卑,而是「正在积累自我的价值感」。有时会有朋友惊慌失措地问我,他被诊断了某种心理疾病,我说,这可得慢慢来,你才刚开始呢。他们苦笑说你这是在安慰吗?——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年时间跟它打交道。有的来访者说,一想到抑郁不知什么时候会复发,就很绝望。但复发又怎么样呢?他们会一次比一次应对得好。如果一辈子都抑郁怎么办,他们问。我说,那你就有一辈子的时间慢慢提升自己的应对。不要急,我们先看看,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时间还很长,即便失败也不算什么坏事。失败也可以是另一种经验的积累,不要因此推出终身的结论:「这孩子不行」,「我不是一个好父母」,或者「这辈子完了」。试着加上「暂时」两个字呢?看到你们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孩子是暂时没找到方法,你也只是暂时看不到出路。但每次失败都让你们增加了一点成功的可能,比起一开始,至少知道了哪些弯路不必再走。重点是,不要把问题等同于被问题困扰的人。无论多难,它也只是时间长河中必经的挑战,可能失败,但不至于无力还击。从暂时的失利,到终有一天游刃有余,这当中有足够的时间。原创:李松蔚
姜文娟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6日813
0
3
-
叶院答疑|孩子喜欢玩手机,只能由着他玩吗?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家长提问 孩子喜欢玩手机,可是我也管不了,难道我就由着他玩吗?我就由着他玩物丧志,放弃自己的前途吗? 叶敏捷院长答: 其实,孩子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孩子现在之所以看起来“沉迷”于手机,并非不考虑未来,而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 “玩手机”是我们父母能看到的一个动作,而手机里还装有很多可能,但孩子内心里还未看到的可能是情绪、焦虑、痛苦与困难。 这是父母很常见的问题:我就由着他吗?我就顺着他吗?我就不管他吗? 不是的,父母不是不管孩子了,相反,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父母需要去学习、去体验如何帮助孩子,这个帮助不是去建议、要求孩子,不是给孩子更多的压力,而是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和他一起去找到方法。 如何帮孩子放下手机? 那么,你一定会问,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01 “手机”不是始作俑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手机”不是始作俑者,相反,那些不安的、无法处理的情绪才是孩子选择玩手机的真正原因。换言之,不是手机害了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学习,而是孩子无聊、不安、无意义,或者是需要获得满足才会选择玩手机。 记得疫情居家的时候,很多人说自己当时一直在刷朋友圈、刷抖音看新闻。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不安、很恐惧,所以很多人为了隔离这份不安,就忍不住地刷手机。 如果家长们还记得那段时间你自己刷手机的时候的体验,也许就更能理解“玩手机”的孩子了。手机,让孩子可以暂时获得安全的感觉。 休息放假时玩手机更多是放松、娱乐;沉迷于游戏而无法上学,是信号,这里有底层的问题累积,需要去探索。 孩子通过玩手机游戏、看手机短视频、用手机购物等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其实最根本的满足并不是手机本身。孩子不停地用手机,他的满足可能是在情感中的缺失,他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当这种情感越来越多的时候,便不会沉溺其中。玩手机是孩子处理情绪的一种策略,但不是真正的引起孩子“无法学习”的原因。 推荐阅读 症状:不是孩子的问题,只是孩子的呼救 我是如何从“无法上学”到找到属于我的路的? 02 不是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 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陷入极端,似乎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事实上,我们有第三个选项,我们的目标是“合作”。 “管”,部分父母完全管的时候,会建议、要求、命令,甚至逼迫、威胁孩子。比如,没有任何协商的规定,手机只能玩半小时;通过各种道理,告诉孩子停下来;或者用“我管不了你”做威胁。 “不管”,可能是完全地放任自由,生气、冷漠,不回应、不关注、不关心。比如,说“我管不了你,你的前途是你的事,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他的自控力在不断发展,他的情绪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看见情绪,寻求“合作”。 如何合作? 第一,理解孩子如果总是玩手机,是有困难需要帮助。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时候,就更能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件事情。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多的处理和缓解情绪、压力的手段。比如陪伴孩子外出散步跑步,增加趣味游戏和运动,也可以发展一些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等。 第三,制定可以协商的规则,既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也是父母能够接受的。一位妈妈曾和我反馈,过去一直是她说了算,孩子必须听她的,但是孩子做不到,一直矛盾冲突;后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控,孩子虽表示有愧疚,但时间依然很久。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可协商,将更容易达成合作。 推荐阅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秘诀 孩子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担心 注:本文整理于叶敏捷心理直播,如有问题可在留言区提问。
叶敏捷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03日727
0
1
-
叶院答疑|孩子喜欢玩手机,只能由着他玩吗?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家长提问 孩子喜欢玩手机,可是我也管不了,难道我就由着他玩吗?我就由着他玩物丧志,放弃自己的前途吗? 叶敏捷院长答: 其实,孩子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孩子现在之所以看起来“沉迷”于手机,并非不考虑未来,而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 “玩手机”是我们父母能看到的一个动作,而手机里还装有很多可能,但孩子内心里还未看到的可能是情绪、焦虑、痛苦与困难。 这是父母很常见的问题:我就由着他吗?我就顺着他吗?我就不管他吗? 不是的,父母不是不管孩子了,相反,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父母需要去学习、去体验如何帮助孩子,这个帮助不是去建议、要求孩子,不是给孩子更多的压力,而是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和他一起去找到方法。 如何帮孩子放下手机? 那么,你一定会问,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01 “手机”不是始作俑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手机”不是始作俑者,相反,那些不安的、无法处理的情绪才是孩子选择玩手机的真正原因。换言之,不是手机害了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学习,而是孩子无聊、不安、无意义,或者是需要获得满足才会选择玩手机。 记得疫情居家的时候,很多人说自己当时一直在刷朋友圈、刷抖音看新闻。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不安、很恐惧,所以很多人为了隔离这份不安,就忍不住地刷手机。 如果家长们还记得那段时间你自己刷手机的时候的体验,也许就更能理解“玩手机”的孩子了。手机,让孩子可以暂时获得安全的感觉。 休息放假时玩手机更多是放松、娱乐;沉迷于游戏而无法上学,是信号,这里有底层的问题累积,需要去探索。 孩子通过玩手机游戏、看手机短视频、用手机购物等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其实最根本的满足并不是手机本身。孩子不停地用手机,他的满足可能是在情感中的缺失,他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当这种情感越来越多的时候,便不会沉溺其中。玩手机是孩子处理情绪的一种策略,但不是真正的引起孩子“无法学习”的原因。 推荐阅读 症状:不是孩子的问题,只是孩子的呼救 我是如何从“无法上学”到找到属于我的路的? 02 不是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 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陷入极端,似乎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事实上,我们有第三个选项,我们的目标是“合作”。 “管”,部分父母完全管的时候,会建议、要求、命令,甚至逼迫、威胁孩子。比如,没有任何协商的规定,手机只能玩半小时;通过各种道理,告诉孩子停下来;或者用“我管不了你”做威胁。 “不管”,可能是完全地放任自由,生气、冷漠,不回应、不关注、不关心。比如,说“我管不了你,你的前途是你的事,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他的自控力在不断发展,他的情绪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看见情绪,寻求“合作”。 如何合作? 第一,理解孩子如果总是玩手机,是有困难需要帮助。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时候,就更能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件事情。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多的处理和缓解情绪、压力的手段。比如陪伴孩子外出散步跑步,增加趣味游戏和运动,也可以发展一些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等。 第三,制定可以协商的规则,既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也是父母能够接受的。一位妈妈曾和我反馈,过去一直是她说了算,孩子必须听她的,但是孩子做不到,一直矛盾冲突;后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控,孩子虽表示有愧疚,但时间依然很久。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可协商,将更容易达成合作。 推荐阅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秘诀 孩子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担心 注:本文整理于叶敏捷心理直播,如有问题可在留言区提问。
叶敏捷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03日534
0
2
-
网络成瘾症
网瘾为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网瘾的概念和认识以及对网瘾的干预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且概念并不统一。"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网瘾称之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或者网络的滥用,也有人把它称为网络的病理性使用或过度的使用。 由来 网络成瘾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因为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通过比照病态赌博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 后戈登伯格声明该假设只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是自己的恶搞。在1997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1995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2007年6月24日,在美国医学会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美国医学会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 2013年5月,中国国内中文媒体报道了北京陶然团队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当周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随后,网络成瘾标准便在部队医疗系统开始推行。并准备在向国务院卫生部申请成为全国通用标准,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表现 在表现上,正确的使用网络,是在有需求时使用,或者对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过度使用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长期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 当过度的使用网络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来了痛苦 ,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的都受到了影响 ,就是属于过度使用,应该进行矫正。 有几种表现形式: 如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这些表现多跟人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不要忽视网络背后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在你不回家的时候,老人“染上网瘾”该怎么办? 原因 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一般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即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包括网吧的出现,网络游戏的流行等等;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理孩子导致他们对网络产生依赖等。但是,这些外因只是被动因素,是形成网瘾的诱因。真正的原因是内因,包括网瘾患者的满足感缺失、独特的生理人格。举个例子说明,大部分网瘾患者的会出现学业失败,从而导致心理空虚,缺乏自信,为满足自己的内心,通常会选择逃避,最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满足的成就感,这就是典型的满足感缺失。 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要谨慎 ,很多青少年青春期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逆反心理,有回避大人监视的意识,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网络是最好的躲避环境 ,所以容易沉浸在网络当中,在虚拟的情况下跟人交往、游戏来躲避父母的监视。所以,父母要重视到网络对孩子的影响 ,包括好处和问题,采取积极的主动的防御措施 ,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给他们建立更强的一个生活信念和目标,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控制欲望,从而合理地使用网络 ,真正地克服解决掉网络成瘾的问题。 控制和处理 下面的几种具体办法都属于认知行为疗法,也是控制网络过度使用的优选方法。 1.认知疗法。家长和网瘾的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网瘾的不良影响,比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等,使网瘾患者内心对于成瘾行为有较为本质的认识,慢慢戒除。 2.系统脱敏疗法。家庭成员与网瘾患者协商制定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3.代替疗法。网瘾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可以一起寻找其他的爱好替代网络,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户外运动。 有一部分人行为难以控制,带有冲动控制或者强迫色彩,需要考虑要配合药物 ,在专业医师的系统的指导下 来控制他的那种强迫和冲突 ,就像治疗强迫症一样,情况比较复杂 ,需要药物加上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医学界用于治疗网瘾的药物主要为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药这两大类。药物疗法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是因为药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产生,减少人的兴奋度,从而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对与已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症状及人格改变等严重的网瘾患者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 最后提醒大家,与物质依赖的成瘾行为相比,网瘾患者没有受到任何摄入物质的影响,是一种最为单纯的行为成瘾。所以针对网络成瘾的问题要未雨绸缪,以预防为主,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配合营造好的环境。 鉴别与诊断 对于网络成瘾的诊断与鉴别,并没有公认的标准,美国精神疾病学家Kimberly Young认为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特征,经过修订,形成网络过度使用诊断问卷。该问卷有8个题项,在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的前提下,如果下面8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回答,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 1、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2、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3、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4、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燥不安? 5、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 6、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因为上网而受到影响? 7、你是否对家庭成员、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 8、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 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郝贵峰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02日1217
0
5
-
孩子沉迷游戏,脾气暴躁怎么办?
胡号应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01日727
0
3
-
青少年手机游戏上瘾怎么办?
当孩子对手机游戏上瘾了,我们应当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调节。电子游戏对人的吸引力本来就很大,就算是成年人玩手机游戏也很容易上瘾,更何况青少年对诱惑力大的事物的抵御能力和迷恋后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一旦沉溺就可能难以自拔。我们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自我调适,摆脱对手机游戏的沉迷状态。比如,引导他们调整生活方式,带孩子参与面对面的社交活动; 采用系统脱敏治疗的方式来摆脱沉迷手机游戏的状态,即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将生活重心从手机游戏娱乐上转移开来; 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如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好友聚会聊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室外活动等; 最重要的是,要带领孩子充实自己的生活,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如果手机游戏成瘾程度高,自我调控已经无法奏效时,应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医生求助。 疏导为主而不是封堵 家长可适当参与到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的过程中,尽量疏导而不是简单封堵。在国内,电子游戏经常被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和玩物丧志的罪魁祸首。然而,家长对青少年的严格监控并没能完全阻止他们接触并沉溺于不同的游戏产品。家长应该尝试转变对电子游戏的态度,尽量参与到青少年的实际游戏过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由家长来选择游戏内容和控制游戏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家长与青少年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美国,64%的家长相信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事实上,与孩子共同游戏可以让家庭充满温馨与欢乐,同时也是进行交流的好机会,同时还和可以对孩子游戏的内容进行监控。不仅游戏内容需要家长来进行选择和甄别,孩子的“游戏观”也需要家长在同他们共同游戏过程中形成。所以,通过共同的参与、适当的控制和健康的引导才是避免青少年陷入手机游戏成瘾的有效手段。
刘春江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8日2240
0
10
-
【抖音与网瘾】如何戒除抖音?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迷抖音。后来不迷了。原来是和抖音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抖音限制了自己。其实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发现被抖音带到沟里去了。玩物丧志,更多的时间多看看书,比无聊的看抖音要强很多。大家可以做一些抖音官方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抖音可能就封禁了。这是对一些因为抖音而有网瘾朋友们的一个建议。
王景辉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4日1343
0
0
-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 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痴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网络成瘾者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网络成瘾者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到网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三、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
陈大春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9月03日2222
1
4
-
游戏成瘾:当孩子游戏成瘾,家长该怎么办?
行为失控是游戏成瘾最基本的特征。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 5%,且保持相对稳定。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2019 年5 月 25 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 版)》。游戏成瘾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一、【聚焦】游戏成瘾:善达专家观点二、【聚焦】游戏成瘾:美国专家观点三、【聚焦】游戏成瘾:WHO专家观点四、【聚焦】游戏成瘾:ICD-11与DSM-5诊断差异五、【聚焦】游戏成瘾:游戏障碍 ≠ 玩游戏六、【聚焦】游戏成瘾:成瘾机制七、【聚焦】游戏成瘾:游戏成瘾为什么是精神疾病?八、【聚焦】游戏成瘾:游戏是"精神鸦片"还是"第九艺术"?九、【聚焦】游戏成瘾:孩子游戏成瘾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十、【聚焦】游戏成瘾:治疗与预防十一、【聚焦】游戏成瘾:当孩子游戏成瘾,家长该怎么办?十一、【聚焦】游戏成瘾:当孩子游戏成瘾,家长该怎么办?应对:理解孩子、不放弃、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那么,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了网络成瘾的症状,家长或身边人应该如何应对呢?在这里,心理学专家东振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一套行为主义的方法,家长可以在家中进行参考和实施:1. 自我监测孩子和家长都要做,因为家长有可能过多评估孩子的上网时间,而孩子自己则会过少的评估。具体评估内容:一天中每一次开始上网是什么时间、结束是什么时间?一共有几次?通过记录,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了网络成瘾问题,ta自身也会有所触动。2. 设立目标和分解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商来确定,家长要了解到,目的并不是让孩子过上你要求的生活,而是帮助孩子过上ta想过的生活。这个目标不要太高,需要家长去跟孩子探讨ta想要的生活是什么?ta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定好目标后,需要把目标分解为容易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比如,我们的目标是从现在的每天上网10小时达到最终的1小时,首先我们要确定目标实现的时间,商定好结束时间之后,就可以把目标拆分为每周减少几小时、每天减少几小时。同时,每天停止上网的时间需要家长认真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戏,可以根据游戏的类型不同设置不同的停止标准,比如玩过几关等等,要根据游戏的时间节点来设置停止时间。4.建立替代行为库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尽可能多的可以替代上网打游戏的其他行为和活动,最好可以包含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需要根据孩子上网的时间段来寻找替代活动,比如晚间的阅读、画画、跑步健身等等。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这些行为写下来,贴在房间里,方便需要替代时随时从中找寻替代行为。5.及时强化与分析失败原因只要孩子有所进步,就要及时给予积极强化,比如送他/她一些想要的礼物,没有负面伤害的、积极健康的礼物,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计划外的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强化效果就更好了。如果最终目标未能实现,在中途就失败了,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分析,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会失败,你们要一起去了解和寻找这个原因,并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调整。6.维持阶段当目标成功后,便进入了这个阶段。对维持阶段来说,家庭环境尤其重要,一定要注意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其它的压力来源,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家长要教会他/她处理这些问题的技巧,帮助孩子积极地疏导掉这些负面情绪。关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成瘾,几乎所有老师都强调了家长理解孩子的重要性,这里的理解不仅包括要理解孩子上网都在做什么,还包括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这些都需要大量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沟通。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还可以配合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治疗。参考文献:1.师建国主编.《成瘾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2.'Gaming disorder'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here's what that means.Business Insider3.WHO Releases New ICD-11 - Medscape - Jun 18, 2018.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icd/en/5. Petry, N.M., Rehbein, F., Gentile, D.A., Lemmens, J.S., Rumpf, H.J., Mossle, T., et al., 2014.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for assessing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using the new DSM-5 approach. Addiction 109 (9), 1399-1406.6. Yuan, Kai, Chenwang Jin, Ping Cheng, Xuejuan Yang, Tao Dong, Yanzhi Bi, Lihong Xing, et 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bnormalities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Edited by Krish Sathian. PLoS ONE 8, no. 11 (November 4, 2013):e78708.doi:10.1371/journal.pone.0078708.7.An Overview of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ming Disorder in China (2019 Edition).Neurosci Bull.2020 Jul;36(7):825-828.doi: 10.1007/s12264-020-00475-w.Epub 2020 Mar 3.
师建国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8月14日809
0
2
-
游戏成瘾:治疗与预防
行为失控是游戏成瘾最基本的特征。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 5%,且保持相对稳定。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2019 年5 月 25 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 版)》。游戏成瘾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一、【聚焦】游戏成瘾:善达专家观点二、【聚焦】游戏成瘾:美国专家观点三、【聚焦】游戏成瘾:WHO专家观点四、【聚焦】游戏成瘾:ICD-11与DSM-5诊断差异五、【聚焦】游戏成瘾:游戏障碍 ≠ 玩游戏六、【聚焦】游戏成瘾:成瘾机制七、【聚焦】游戏成瘾:游戏成瘾为什么是精神疾病?八、【聚焦】游戏成瘾:游戏是"精神鸦片"还是"第九艺术"?九、【聚焦】游戏成瘾:孩子游戏成瘾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十、【聚焦】游戏成瘾:治疗与预防十一、【聚焦】游戏成瘾:当孩子游戏成瘾,家长该怎么办?十、【聚焦】游戏成瘾:治疗与预防(一)、综合干预措施目前尚缺乏游戏障碍的相关治疗与防治指南,一级精神科主任医师师建国认为成瘾行为的控制,要从社会、心理、药物等诸多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1.治疗治疗,包括脱瘾和康复。脱瘾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方式使电子游戏成瘾者逐渐停止玩电子游戏,常用的方法有厌恶疗法、脱敏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方法和配合少量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等。康复指经过脱瘾治疗后预防重复成瘾摆脱心理依赖的过程,主要在社区开展控制电子游戏成瘾的工作,具体的措施有:及时获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逐步建立信任的、和谐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2.预防从预防到应对,全方位击破游戏瘾困扰。预防:数字均衡饮食+数字营养。在医学上,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待游戏成瘾,我们也可以首先从预防入手。在西方,有两个预防的原则:数字均衡饮食(Healthy Digital Diet)和数字营养(Digital Nutrition)。(1)数字均衡饮食,指的是要建立健康的游戏量,不仅需要父母监管,也需要孩子学会自控。(2)数字营养,指的是要选择有益的游戏活动,可以在商业游戏之外推广促进社交和教育的更健康的游戏选择。孩子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年轻人的游戏文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设置游戏界限和指导方针。在这里,要注意一个玩游戏的大方针:便是平衡游戏使用、睡眠和户外/社交活动三个方面。如果一旦有一方平衡被打破,家长就要尽早进行干预。电子游戏瘾正无声无息钻入家庭当中,使用者一般不易察觉,一旦变成重瘾,上机之后就如同戒毒一般很难脱离游戏机 。所以, 预防胜于戒瘾。首先,家长应知道电脑并非“有百利无一害”,游戏是把“双刃剑”,要注意孩子因自控力差而沉溺其中。其次,要限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再次,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二)、自我保健措施郝伟教授认为:网瘾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发生。1.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2.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3.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4.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5.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6.一旦出现网瘾,不要紧张,要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三)、音乐疗法青少年网瘾音乐疗法与传统的网瘾治疗方法(强制电击身体神经损伤治疗、团体军事化魔鬼残酷训练、服用副作用精神药物治疗)不同,美国音乐治疗师管理委员会高级认证师—安德烈·弗里斯教授(Andrea Frisch Professor)运用其15年临床应用心理医学的科学诊断方法和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的一套主要面对青少年网瘾的音乐心理诊断治疗方法。该方法首先让疑似网瘾青少年回答特定的问题,然后根据其诊断的网瘾程度,让网瘾青少年选择相应的“弗里斯”特制心理音乐,按照一定的方法倾听,随着音乐本身特定的节奏旋律,让网瘾青少年的身心得到深度放松,引导网瘾青少年进入游离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无意识的音乐心理暗示和安抚。(四)、体育疗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从时间、空间和生理三个方面来避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第一,从时间上,体育运动“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就减少了上网的时间,而且,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一般交际比较广泛,参加的社会活动也较多,从而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第二,从空间上,学生在运动场上畅快的释放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能量,享受运动的快乐,宣泄不良情绪,能够达到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从而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调控人的情绪。 心理干预多采用认识行为疗法,以增强患者的戒断动机、纠正认知歪曲、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等,使患者能够建立正确的游戏使用模式。家庭干预也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增强家庭功能、改善交流等有助于改变患者行为问题。(五)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经颅磁刺激(TMS)技术作为21世纪四大脑科学研究核心技术之一,是一种无痛、无创、无损的神经调控技术,可以调节脑皮质局部或远处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且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和突触可塑性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从源头改善成瘾者的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可塑性。据报道,已有大量学者将TMS应用于临床戒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TMS即将成为21世纪具有远大前景的戒瘾新星。目前国内经颅磁刺激对成瘾治疗仍在研究的早期阶段,且TMS治疗游戏成瘾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TMS以其特有无痛、无损、安全等优势,在游戏成瘾的治疗中前途无量。总之,还是那句话: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人生是真实的,网络永远是虚拟的,只会玩电脑是不聪明的,善用电脑才会成功。游戏成瘾虽然出现不久,但危害很大。关于游戏成瘾的探索和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何预防游戏成瘾是今后健康教育的一个方向,戒除游戏瘾:我们已经启程,还怕路远吗?参考文献:1.师建国主编.《成瘾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2.'Gaming disorder'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here's what that means.Business Insider3.WHO Releases New ICD-11 - Medscape - Jun 18, 2018.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icd/en/5. Petry, N.M., Rehbein, F., Gentile, D.A., Lemmens, J.S., Rumpf, H.J., Mossle, T., et al., 2014.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for assessing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using the new DSM-5 approach. Addiction 109 (9), 1399-1406.6. Yuan, Kai, Chenwang Jin, Ping Cheng, Xuejuan Yang, Tao Dong, Yanzhi Bi, Lihong Xing, et 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bnormalities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Edited by Krish Sathian. PLoS ONE 8, no. 11 (November 4, 2013):e78708.doi:10.1371/journal.pone.0078708.7.An Overview of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ming Disorder in China (2019 Edition).Neurosci Bull.2020 Jul;36(7):825-828.doi: 10.1007/s12264-020-00475-w.Epub 2020 Mar 3.
师建国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8月14日2622
0
0
网瘾相关科普号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
喻东山 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5903粉丝261.1万阅读

胡号应医生的科普号
胡号应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754粉丝14.6万阅读

姜文娟医生的科普号
姜文娟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科
2268粉丝3.3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