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华主任医师 安徽省中医院 老年病中心脑病科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俗称“迷糊症”。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不同程度的患者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些仅是迷迷糊糊地坐起,做一些没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摆弄被子、做手势、穿衣等;而有些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如下床行走,开门,甚至能避开障碍物活动等。即使睁着眼时,他们也是处在一种意识模糊和没有感情波动的状态下。病因病机:大约有以下几种:首先,遗传因素引起的,部分研究表明,梦游症的出现与基因密切相关;其次,长期精神压力引起的,焦虑、情绪不稳、创伤后应急障碍等,会增加梦游症的发生概率;长期睡眠不足、睡眠剥夺或睡眠环境差,也会引起梦游症的发生;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全,会影响儿童的睡眠,因此容易导致梦游症的发生;另外,一部分脑部疾病,如偏头痛、颅脑损伤、帕金森病、脑炎、中风、癫痫等也可能诱发梦游症。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病因是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火扰神、肝肾不足,主要病机是火热上扰心神,心血不静,阴阳失和,心神妄动。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患儿在开始入睡的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部表情恐怖,呈凝视状,有时喊叫,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并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表现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继续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发作一般持续十余分钟,又能自行入睡。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内容完全遗忘或只有片段记忆。用多导睡眠图可以发现,梦游症一般开始于3-4期的深睡眠期。在此期间,人的意识与行为处于完全分离状态,但此时的大脑并没有失去全部的控制权,为了能被唤醒,仍保持着基本活力,还存有一定的警觉性、判断力和行动控制能力。若在此期间大脑放电发生混乱,且无法被我们的意识所察觉,就会产生如下床行走等梦游症的表现。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做出临床诊断,具体病因诊断需要结合体格检查,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问题及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及颅内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多导睡眠仪监测,即检测睡眠脑电波是否异常;微量元素检查,即排除有无钙元素缺乏等;鉴别癫痫及分离性障碍等。治疗:一般而言,出现梦游症无需过于担心,尤其青少年梦游症,一般在青春期后会自行消失。不过,当梦游症已经影响到自身或家人的正常生活时,还需及时就医,以预防伤害为主。从药物治疗上,常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以控制梦游症的发作,进而改善睡眠质量。另外,还会配合一些能够起到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的药物同时使用。从心理治疗上,常采取催眠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厌恶疗法等。同时,患者本人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释放身心压力。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以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清热祛痰、养血安神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包括菖郁温胆汤、白金丸和磁朱丸加味、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等。2023年07月03日 138 0 6
-
2023年05月14日 47 0 1
-
刘海燕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大二附院 小儿内科 摘要儿童期良好的睡眠在儿童的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及人格成熟中起重要作用。睡眠障碍是儿童期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持续至成人期,不仅与儿童躯体、认知及行为发育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成人肥胖、高血压、抑郁症、焦虑症等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研究儿童睡眠障碍、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现就儿童睡眠的特点,睡眠障碍的病因学、分型、诊断及治疗予以综述。睡眠在人们生命过程中占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睡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的大脑发育以及适应性情绪、认知和行为调节等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2];相反,睡眠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及大脑发育,而且还会对情绪、行为、学习及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研究显示睡眠障碍是儿科医师最常关注的问题之一[3],多达40%的儿童出现难以入睡和睡眠维持方面的问题[4]。可能因为儿童常表现为兴奋好动,其睡眠障碍问题常被忽视[5]。所以正确识别儿童的睡眠问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1 儿童睡眠的特点及睡眠卫生睡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睡眠时间和模式也会发生变化[6]。Touchette等[7]的研究表明,睡眠的结构只有经历了儿童期的变化后才进入成人时期的睡眠模式。新生儿的睡眠模式大部分不遵循昼夜循环,表现为不分昼夜地睡觉,每次睡眠持续3~4h;在2~4月龄期间,生理节律逐渐开始出现,且大部分均是在夜间进行睡眠。在此阶段,白天的睡觉被定义为午睡:出生6个月每天短暂午睡2~3次,总时间为3.5h,出生9~12个月的时候每天午睡2次,出生18个月以后午睡时间逐渐减少,大约有68%的儿童在4岁时停止午睡[7]。美国医学学会推荐的儿童最佳健康睡眠时间为:4~12个月的婴儿应该在24h(包括午睡)内睡眠12~16h;1~2岁的儿童睡眠应在11~14h(包括午睡);3~5岁的儿童睡眠为10~13h(包括午睡);6~12岁的儿童睡眠9~12h。另外,研究显示,定期睡眠的次数与健康状况有关[8],如规律睡眠可以改善注意力,适切的行为、高效地学习,增加记忆效果、保持饱满地精神和健康身体;长期睡眠时间少于上述推荐时间,则儿童的注意力、行为和学习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增加,睡眠不足还会增加儿童发生意外、受伤、肥胖、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8]。睡眠障碍在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常见,一般在3~5岁。在这个阶段,睡眠障碍可能会自行缓解或者延续呈现,儿童上经常出现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6]。研究显示,在婴儿时期有32%~41%的儿童在3~4岁时睡眠障碍仍然存在[9],在14个月的随访期间,睡眠障碍问题在5~8岁儿童中几乎占一半[10]。Simola等[11]研究发现,从学龄前到学龄儿童的睡眠问题在学龄期间出现社会心理症状风险增加16倍。持续的睡眠问题增加儿童的冲动行为,同时增加儿童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社会适应方面问题的概率,增加躯体不适和焦虑/抑郁发生的风险[10]。2 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多而复杂,总结如下。2.1 环境因素 目前,人造光和电子产品与人们生活联系的越发紧密,使机体昼夜节律受到影响,这些光照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可导致儿童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下降,引起不良后果[12]。2.2 遗传因素 尽管有研究显示[7],儿童早期的睡眠时间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儿童在18个月内的睡眠模式,主导儿童夜间睡眠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维持短期睡眠的持续时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7]。2.3 生化因素 由于下丘脑轴遵循与睡眠觉醒周期相关的正常的昼夜节律,皮质醇的分泌可能与睡眠觉醒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皮质醇可作为儿童睡眠障碍问题的预测因子[1]。2.4 其他因素 儿童的就寝习惯、社会心理因素、某些躯体疾病、不良的睡眠环境等均可能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此外儿童睡眠障碍还与其性别、就读学校等级、个体的情绪状况、儿童期的行为问题等有关,而且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和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复杂,熟因熟果目前尚无定论,也可能互为因果,交互作用[13]。3 儿童睡眠障碍的分型尽管有不同的病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与睡眠启动或维持的困难都导致了睡眠紊乱和/或睡眠不足,导致情绪变化,过度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和认知障碍(睡眠疾病国际分类第3版,2014)。中国睡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把儿童失眠分为就寝问题/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和觉醒/睡眠启动相关型。3.1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是由解剖解构的异常(如气道狭窄),局部组织顺应性以及神经生理原因所致。这种疾病的症状包括从原发性打鼾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个体的行为、认知和生长均存在不利影响[14-15]。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4%~5%的儿童存在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有关的认知缺陷是由于间歇性缺氧(减少氧)、重复唤起或潴留(过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导致前额皮质受损[16]。儿童期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包括无睡眠中断的打鼾(主要打鼾)、上呼吸道阻力综合征(打鼾会影响睡眠连续性,但无呼吸暂停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典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阻塞性肺换气不足(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及血中高碳酸)[17-18],其中最常见的为原发性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1.1 原发性打鼾 原发性打鼾不伴有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主要打鼾的后果包括在神经心理学上的注意力表现更差。研究表明10%~12%的儿童会习惯性地打鼾,与同一年龄阶段的非打鼾儿童相比,患有原发性打鼾的儿童似乎有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焦虑或抑郁症状[19]。3.1.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特点是局部或完全的上呼吸道阻塞,尽管有胸腔和腹部呼吸的持续性,但有相关的空气交换损伤。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是通常在学龄前儿童段发病率最高,因为此阶段相对于呼吸道骨架,淋巴组织(扁桃体和腺样体)发育过大,容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除了打鼾外,还包括喘息/窒息,观察到的呼吸暂停及用口呼吸[20]。据估计,在其他健康儿童中,有1%~4%的儿童受到了该疾病的影响,在患有肥胖或遗传疾病等潜在的医学问题儿童中患病率更高[21]。Blechner和Williamson[22]的综述中提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视觉和运动功能、学习记忆以及考试成绩[23-24]。3.2 嗜睡障碍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长期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猝倒和/或轻度幻觉以及睡眠麻痹。这是导致儿童日间极度嗜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5]。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26],发作性睡病分为2种类型:(1)发作性睡病1型,其特征是白天极度嗜睡伴有食欲素1分泌不足,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障碍和突然性肌张力减退而产生的猝倒[27];(2)发作性睡病2型,其特征是白天极度嗜睡且不伴有食欲素缺乏和猝倒,根据患者主诉和多导睡眠监测来诊断为没有其他原因导致的日间嗜睡[26]。发作性睡病1型被确认为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对生活质量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发育时期。在世界总人口中,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率为0.02%[13]。大约3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最初的症状,16%的患者在10岁之前就开始出现这种症状[25]。由于误诊率很高,所以可能低估了发作性睡病的发生率,每10万人的发病率约为1.37人[27-28]。3.3 异态睡眠 异态睡眠被认为是一种与特定的睡眠、睡眠阶段或睡眠觉醒过度有关的异常行为、体验或生理事件的障碍。主要分为:(1)非快速眼动觉醒障碍(睡惊症,睡行症);(2)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3)梦魇障碍;(4)不宁腿综合征(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013)。在学前儿童中最常见,因为儿童可能在从清醒状态到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进行生长发育,发病率在10岁前逐渐下降。这些睡眠事件除了影响孩子的健康,还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睡眠,引起监护人的担忧。3.3.1 非快速眼动觉醒障碍 非快速眼动觉醒障碍包括睡眠紊乱、睡惊症和睡行症,也被称为觉醒障碍,因为其来自非快速眼动睡眠不完全的被唤醒。通常,这些事件发生在从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N3)睡眠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的较轻阶段(睡眠阶段N2或N1)或清醒状态。大部分可能发生在晚上的前三分之一,因为N3睡眠在该时期最为普遍。(1)睡眠紊乱大都发生在2~5岁的儿童时期,儿童会在2~3h内突然醒来,坐在床上呻吟或者大叫,同时表现出困惑和对口头命令发生部分反应,有时仅有出汗和面部发红,发作持续5~20min不等,次日清晨孩子不能回忆起这些事件;(2)睡惊症通常发生在睡眠开始2~3h内,症状表现为突然哭泣、尖叫、流汗、立毛和激动,事后不能回忆;(3)睡行症表现为患儿仅在床上坐起来或爬出床,在房间或屋子里四处游荡,进行无目的的活动,次日早上不记得发生的事情。上述3种疾病表现为一种遗传易感性。另外,阻塞性呼吸障碍、不安腿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及焦虑也可作为诱发因素激活部分从睡眠中觉醒[29]。3.3.2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以冲动或与做梦相结合的暴力行为为特征的强直性肌活动,常表现有简单的肢体或躯干抽搐,复杂的肢体姿势,踢、打,大声喊叫,大笑等,患儿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大多闭眼躺在床上。该疾病在童年时期很少发生,缺乏童年期发病的相关文献,只有少数个案病例[30]。3.3.3 梦魇障碍 梦魇障碍为“从睡眠中醒来的反复发作,回想起极度令人不安的梦境,通常涉及恐惧或焦虑,但也包括愤怒、悲伤、厌恶和其他烦躁的情绪[26]”。在学前儿童中,对梦境的描述可能很简单,身体、情感或性虐待可能是儿童反复出现噩梦的原因。3.3.4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躯体支配的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在下午或傍晚出现的肢体不适,通过保持四肢静止并通过运动暂时缓解而变得更加恶化。儿童通常会描述腿部有“虫子爬行”或“痒”的不舒服感觉,有一种想要移动四肢的冲动。这些症状会影响睡眠的启动和维护,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困倦的不良后果。研究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患病率为2.2%,其中8~11岁的儿童为1.8%,12~17岁的青少年为2.4%[31]。3.4 儿童行为失眠 儿童行为失眠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失眠原因之一,其特征为儿童依赖于特定的刺激、物体及入睡或在醒来后再次入眠的环境。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睡眠时间会被推迟。影响儿童入睡能力的因素包括父母的陪伴或在睡眠前进食。该疾病类型的特点是:由于环境设置不充分,导致了睡眠时间延迟。例如,拒绝上床睡觉,或在睡前反复要求喝水或使用洗手间。主要是入睡困难,但一旦入睡就不会再出现失眠问题[32]。4 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4.1 缜密的思维逻辑 由于儿童睡眠障碍的鉴别诊断是需要一个结合当前医学和神经科学条件等综合考虑的复杂多维方法,因此,对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尚无简单易行的确切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具备全面的睡眠状况及诊疗史,以及对正常睡眠生理的理解,为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4.2 详细的病史采集 病史的采集对象要包括孩子和至少父母中的一位(或监护人)。病史包括有关发病时的表现、持续时间及与睡眠相关主诉的细节变化。在儿童中,启动或维持睡眠的困难也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的早期征兆,如焦虑症,心境障碍及儿童多动症。4.3 量表的评估 针对睡眠情况进行主观或客观地评估,目前对于儿童失眠的主观评估主要是标准化问卷或量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hildren’sSleepHabitsQuestionnaire,CSHQ)已在亚洲和非亚洲国家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CSHQ的问卷内容包括睡觉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间和其他大量的睡眠障碍。这个测量方法适用于4~10岁的儿童[33]。采用儿童日间困倦量表用来评估11~12岁儿童的日间困倦程度。4.4 多导睡眠检测 多导睡眠检测是评估睡眠的客观依据,被认为是儿童睡眠呼吸障碍诊断的金标准。其测量的是睡眠、呼吸生理及病理生理。同时,睡眠结构、气体交换、呼吸事件、打鼾、觉醒、肢体运动、心率和身体姿势都是多睡眠学测量的变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也是来区分习惯性打鼾和许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唯一可靠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区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低通气综合征。儿童的多导睡眠监测最好在对儿童友好的环境中进行,并且在儿童遇到困惑时可以提供专业的解释[34]。4.5 体动记录检查 体动记录检查可用于客观评估儿童夜间的睡眠模式,是一种简便的儿童睡眠/觉醒评估工具。腕表式体动记录检查仪外观类似手表,通过检测身体活动评估睡眠,适用于各年龄儿童。5 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5.1 行为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最常用方法是行为治疗,行为干预是治疗儿童原发性失眠的主要方法[17,35]。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等方法,父母的支持、鼓励和安慰对睡眠问题的解决相当重要,应了解孩子潜在的忧虑。并随时给予可能支持,决不能粗暴地恐吓和惩罚。5.2 药物治疗 由于缺乏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足够证据,药物治疗更多是基于临床经验,只有当行为治疗无效或者效果无显著的时候,才能短时间用药,需要严密监测且应由精通儿童睡眠医学的专家实施。国际上至今尚无批准任何一种专门用于治疗16岁以下儿童失眠的药物。5.3 其他 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常作为首选,控制体质量,加强锻炼也常作为辅助方法。6 小结睡眠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生理过程,可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及恢复精力。睡眠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并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记忆的储存有密切关系。在儿童期,睡眠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基本活动形式,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儿童的认知功能、学习和注意力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体格的生长。学龄儿童如不能够获得足够而良好的睡眠,会影响智力发育,造成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详细地学习了解儿童睡眠障碍,制定和完善儿童睡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加强临床医师在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儿童睡眠卫生教育,提高对儿童睡眠障碍的诊疗水平,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杨世昌,徐亚辉,杨卫卫.儿童睡眠障碍研究现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5):4.2023年01月17日 579 0 1
-
2022年11月01日 53 0 0
-
2022年09月15日 348 1 2
-
李圣耀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心血管科 睡梦中拼命挣扎却不能动弹;想要呼喊却被捂住了嘴;一次次醒来但发现自己还在梦中?这样的现象在民间俗称“鬼压床”,但您可千万别迷信,“鬼压床”其实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解释的睡眠疾病。为什么会发生“鬼压床”? “鬼压床”在医学上是一种叫“睡眠麻痹”的睡眠障碍疾病,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意识醒了,肌肉还没来得及醒。我们平时想要伸胳膊伸腿,要靠大脑给肌肉下达指令。如果我们突然醒来,大脑这时还来不及指挥肌肉活动,于是就会出现自我感觉身体不受控制的现象。“鬼压床”时该怎么办?1、快速转动眼球,并试着眨眼;2、活动嘴巴和舌头,同时尽量喊出声音,咳嗽也可以;3、试着动动手指、脚趾,让身体慢慢从麻痹状态中苏醒过来。 “鬼压床”需要治疗吗?绝大多数睡眠麻痹都不需要治疗,几分钟就会过去;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比如情绪焦虑、睡眠极差、白天困倦等),就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了。 如何预防“鬼压床”?1、保持作息规律,少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充足;2、放松和释放压力,听听舒缓的音乐,洗个热水澡;3、选择侧卧位睡姿;4、保持卧室空气流通,但头不要对着风口哦;5、睡前不要剧烈运动。2022年08月16日 618 0 0
-
蔡兴秋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江苏 神经内科 睡眠中,腿的节律性抖动是怎么回事?昨天,我接诊了一位这样的患者,她的夫人讲述到:多年来发现,她的先生在睡眠中会出现一阵阵的小腿抖动,仔细观察,这种动作很有规律,而且患者病人并没有感觉。近来听同事讲,可能是癫痫,吓坏了她,遂来我这里求治。我经过详细的问诊和相应的检查后,告诉她,“您放心啊,这不是癫痫发作”。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问题。这种症状我们医学上称之为“睡眠节律性腿运动”。这种情况,患者往往并不晓得自己的表现,多由夫妻的一方在睡眠中被对方腿的强烈抖动而惊醒。这时会发现患者的腿会一阵阵的抖动,动作比较的有节律,频率也很有规律,一般是每呼吸4~5次一侧小腿就会有节律的抖动一次,每次持续4~5秒钟,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大脚指上翘的表现,类似于神经科查体时的巴宾斯基征阳性状态。这种症状多是周期性发作,可能会每隔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的发作,前半夜更多见,且频繁。目前,这种症状的出现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推测可能与脑干或脊髓中枢神经受到刺激有关。建议这样的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以便查找到发作规律和可能的病因。睡眠节律性腿运动的轻症患者一般不影响次日的生活和工作,也无需治疗。如果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时,建议服用小剂量的普拉克索,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对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日常工作时,可以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以缓解其频繁发作。如果您有上述困扰,可以留言哦。2022年04月04日 1653 1 8
-
郭伟宾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一种以REM睡眠期间伴随梦境及肢体活动为特征的睡眠疾病,发作时的暴力行为可造成自身及同床者伤害并破坏睡眠。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临床管理该类患者提供指导。以下节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部分。RBD临床表现在出现典型RBD症状之前数年或数十年,患者常表现有睡眠期间的不安定,如梦呓和肢体活动频繁等现象。RBD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鲜活或暴力的梦境及其与梦境相关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典型临床表现是睡眠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动作甚至是暴力行为,如殴打同床者,甚至下床活动、伤人或毁物,患者在清醒后可清晰回忆梦境内容,但对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活动无记忆。绝大多数患者仅主诉睡眠期间身体受伤,严重者可出现硬脑膜下血肿、腰椎骨折等。女性RBD患者相对来说有暴力内容的梦境少见,但在梦境中多为受害者角色。虽然REM睡眠表现个体差异明显,但仅少数患者自诉白天思睡。RBD的诊断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修正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的定义,RBD诊断标准为:一、REM睡眠期出现REM睡眠期骨骼肌失迟缓现象(RWA)二、有明确的梦境行为演绎(DEB),有临床发作史或PSG监测记录到明确发作三、REM睡眠期脑电无痫样放电四、症状不能被其他病因解释,包括其他类型睡眠行为异常、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内科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等RWA(多导睡眠图(PSG)监测)+DEB(临床症状)是RBD最主要的诊断标准RBD的治疗一、防护措施安全的睡眠环境(A级推荐):RBD临床症状中的伤害性行为可高达30%~81%,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存质量,其中以体表淤斑、撕裂伤、骨折的发生频率最高。为伴有伤害性行为的RBD患者提供相对安全的睡眠环境,应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标准化治疗手段。推荐的方法包括在地板上放置床垫、将家具的边角用软物包裹、对玻璃窗进行安全性保护、睡前移去潜在的危险物品,如利器、玻璃、水杯水壶等。此外,建议患者的同床者与患者分室居住,直到患者RBD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RBD患者需规律作息时间,避免有精神兴奋作用药物的使用和酒精的刺激。如果同时伴有其他睡眠问题需及时处理,如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不宁腿综合征等。二、药物治疗1.氯硝西泮(B级推荐):氯硝西泮是治疗RBD的有效药物。氯硝西泮可显著减少RBD行为和外伤的发生,对于控制RBD症状的效果如下:剧烈活动及大叫>复杂的非剧烈活动>简单的肢体活动和躯干活动>REM睡眠中的过度肌束颤动。但慎用于RBD伴有痴呆、步态异常以及OSAS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监控,尤其是对于伴有神经退行性疾病、OSAS以及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剂量为0.25~2.00mg,睡前15min服用,最高不超过4.0mg。氯硝西泮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日间过度镇静、阳痿、运动失调、意识模糊、记忆缺失等,尚缺乏此药成瘾性的客观证据。0.5~1.0mg的氯硝西泮有加重OSAS的风险,2.0mg剂量有可能增加意识模糊和摔倒的风险。2.褪黑素(B级推荐):褪黑素治疗RBD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该药对于治疗合并DLB、帕金森病、MSA的RBD患者有明确疗效。睡前服用3~12mg褪黑素对于控制RBD症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而轻;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晨间头痛、白日困倦、妄想和幻觉等。3.多巴及多巴受体激动剂(C级推荐):目前认为,左旋多巴对RBD治疗效果尚不肯定;多巴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治疗RBD有一定疗效;此药可用于治疗末明确诊断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RBD患者及用于氯硝西泮的替代治疗,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0.7mg。多巴受体激动剂罗替高汀能提高帕金森病伴RBD患者睡眠质量并改善其RBD相关运动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仍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4.帕罗西汀(C级推荐):帕罗西汀治疗效果尚不肯定,甚至有诱发或加重RBD症状的可能。此药可通过抑制REM睡眠来达到缓解RBD的临床症状,一般用量为睡前服用10~40mg,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头晕、腹泻、口渴等,故在治疗RBD中使用相对较少。5.多奈哌齐(C级推荐):有报道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10~15mg晚上睡前服用,可能对RBD症状有缓解作用,但对于治疗RBD的疗效尚存在争议闪,不过对于一些伴有共核蛋白病的RBD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其拟胆碱作用可能引起惊厥,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及鉴别。6.镇静催眠药物(C级推荐):右佐匹克隆与佐匹克隆是一种可以兴奋GABA能神经元的镇静催眠药物。在治疗RBD时,小剂量睡前服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恶心等,但临床仍缺乏充足证据。除氯硝西泮外的苯二氮䓬类药物也有治疗RBD的临床报道,但存在争议。三唑仑治疗RBD有效,但是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治疗疗程,阿普唑仑的使用剂量为1~3mg/d。替马西泮的使用剂量为10mg/d,亦可与佐匹克隆联合使用。7.其他(证据较少的药物):地昔帕明可以有效抑制周期性的REM睡眠,一般使用剂量为晚50mg,共服用3周。有研究表明氯氮平可用于治疗伴有痴呆的RBD患者,但是目前尚未有标准化的治疗疗程,卡马西平用于缓解RBD症状效果肯定,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苯二氮䓬类药物联用。卡马西平可以控制RBD中剧烈的伤害性行为,通常剂量为0.1g/次,3次/d。有研究报道某些中药「抑肝散」(茅苍术、茯苓、川穹、当归、柴胡、甘草、钩藤)可对RBD有缓解作用,可与氯硝西泮联合应用缓解症状,但用法用量缺乏足量证据。2022年03月24日 655 0 0
-
李晓莉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友情提醒:关于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相关治疗,请务必咨询专业睡眠医生,请勿盲目跟风)俗话说:十个胖子九个鼾,是不是瘦子就不会打鼾?答案是否定的。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的因素有很多:1、年龄、性别、肥胖:更年期之前,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上升,与男性相当。2、家族遗传因素:有打鼾家族史的人患病危险性会增加2~4倍,遗传倾向主要表现在脸型、肥胖以及呼吸中枢敏感性等方面。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打呼噜,且有高血压、脑梗等疾病,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自己及下一代睡眠情况,特别是小朋友,避免因打呼噜缺氧、张口呼吸影响面容、智力。3、吸烟、喝酒4、上气道结构异常:如扁桃体、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5、疾病因素:如垂体疾病,脑梗等。与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症状有:晨起口干、口苦,白天犯困、打哈气,夜间鼾声如雷、一惊一乍,夜尿频繁。相关疾病有: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遗尿、猝死等等。下图可以帮你快速了解这个疾病的危害。建议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类似情况,可以让对方填一下本文最末端附带的2份筛查量表,初步筛查一下严重程度,发给李医生在线问诊。2014年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把睡眠疾病分为八大类:①失眠;②睡眠相关呼吸障碍;③中枢性睡眠增多;④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⑤异态睡眠;⑥睡眠相关运动障碍;⑦独立症候群,正常变异及尚未明确的问题;⑧其他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很多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之一,睡眠障碍及其相关性疾病不及时处理和调整,又可诱发更为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其在神经科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的症状有哪些?1、失眠: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焦虑;2、白天犯困、头晕、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3、发作性睡病:白天莫名睡着、激动后突然倒地睡着、鬼压床伴濒死感、出现幻觉;4、睡梦中大声喊叫、高声尖叫、手脚挥动打人、面部动作怪异、梦游、梦话增多等;5、睡觉严重打呼噜、合并血压高、心律失常、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成人遗尿等;6、睡觉时双腿难以言喻的不适感、虫蠕动感、刺痛感、麻木感等。一旦发现自己或者家人有以上症状,请及时来本院神经内科找睡眠专家就医,早干预、早治疗。睡眠障碍类疾病、癫痫、或神经内科其他疾病,挂号方式如下:一、中大医院本部:每周三下午神经内科普通门诊(已开通网上挂号)门诊3楼9诊室李晓莉医生(中大医院本部医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87号)二、中大医院江北分院每周二下午睡眠专病门诊门诊2楼8诊室李晓莉医生(中大医院江北分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健民路211号)2022年02月25日 497 0 1
-
雷小光副主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一科 明明是安静的睡觉过程,却突然一下小腿抽筋,剧烈的疼痛可以把人痛醒,这种情况是夜间腿部痛性痉挛,也称为睡眠相关腿部痛性痉挛,属于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睡眠障碍有多少种?夜间腿部痛性痉挛发生率很高,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患病率达到40%,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因为这个就诊的却不多。儿童似乎在8岁以前不大会发生这个情况,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高峰年龄是16-18岁。夜间腿部痛性痉挛是因为运动神经元活动过度,引发肌肉过度收缩。夜间腿部痛性痉挛是引起睡眠问题的原因之一。夜间腿部痛性痉挛的原因有●下肢的结构性的问题(平足、膝反屈、过度活动,下肢血管疾病)●腿部姿势不当(久坐、久坐时腿部姿势不当、混凝土地面工作或生活)●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肌病、周围神经病、神经根病变、运动神经元病)●代谢紊乱(细胞外液体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比如糖尿病、低血糖、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盐分丢失、妊娠时缺镁)●药物(哮喘药、利尿药,其他可能诱发痛性痉挛的药物包括其他β受体激动剂、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苯二氮卓类、特立帕肽、吡嗪酰胺、雷洛昔芬、多奈哌齐、新斯的明、托卡朋、氯贝丁酯、顺铂、长春新碱、口服避孕药和静脉应用蔗糖铁)●其他问题,比如:贫血、雷诺综合征、阿片类物质戒断、非酒精性肝硬化和减肥手术处理夜间腿部痛性痉挛的办法●急性发作时,尽快勾起脚背,伸直膝关节;有时也可以下床双足站立弯腰拉伸小腿肌肉。其他办法包括行走、抖腿抬腿、热水冲淋或冰块按摩。●然后应该找寻前述相关原因,进行纠正。●每天进行下肢伸展运动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强烈推荐。有些患者只要进行睡前拉伸就能避免发作。拉伸小腿的动作有很多,各种健身指导中均有提及。●其他有益的预防措施,包括久坐者骑行锻炼,平时穿戴足部护具,盖被子时不把被子压在脚下,避免脱水,限制饮酒和咖啡●可能有用的药物包括: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铁剂、镁剂、苯海拉明、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或加巴喷丁。所以先使用一些维生素类和补剂类的药物,可能是个好办法。参考资料:UpToDate2022年02月15日 400 0 0
睡眠障碍相关科普号
王国才医生的科普号
王国才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亚健康科
58粉丝2581阅读
何绵旺医生的科普号
何绵旺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神经内科医学部
4420粉丝3.8万阅读
李瑛医生的科普号
李瑛 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1842粉丝87.3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