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以情感显著而持续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显著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或妄想等症状,主要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心境恶劣及环性心境障碍等。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康复锻炼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考虑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社会因素:
- 生活事件:如创伤性的生活事件,是情感障碍发病的重要诱因。
- 社会支持:缺少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因为一些应激性事件从而产生情感障碍。
个人心理因素:易感素质是重要的发病基础,一般有异常神经质特性的人对生活事件过分敏感,容易引起情感障碍。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有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概率会高于一般人群。
其他:如重度饮酒、酒精中毒或药物滥用也有可能引起情感障碍。
危险因素
- 孕期不良因素:如孕期的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胎儿神经发育不全,更容易导致情感障碍的发生。
- 个体人格因素:一般有情绪不稳定或具有抑郁个性特点的人,遇到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后,诱发情感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抑郁症:
- 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可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 思维迟缓:主要为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及思路闭塞,表现出主动语言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对答困难等。
- 意志活动减退:表现出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
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状态极其不稳定,会持续出现情感激昂,容易激惹和情绪低落,经常出现间歇性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或者二者混合发作。
心境恶劣: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状态、贪食和嗜睡现象。
环性心境障碍:最主要的特征为持续性的心境不稳定,心境高涨状态或低落状态会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未达到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标准。
并发症
心境障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患者有可能在发病期间由于过度抑郁或者激惹状态,产生自杀倾向。
如何预防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下列方法,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 维持健康的精神世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 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制定锻炼计划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日常饮食合理均衡搭配,避免食用咖啡因或其他兴奋剂。
- 培养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学会表达不愉快的情绪,并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排解。
- 如果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疏解,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事件或情绪时,应积极寻求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量表测评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量表测评:通过填写情感障碍相关量表,辅助诊断及疾病分类。
-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用于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有利于情感障碍的诊断。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情感障碍患者具体可表现出抑郁症、躁狂症及双相症状,一般根据具体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 抑郁症:主要以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主,包括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等。
- 躁狂症: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包括碳酸锂、丙戊酸盐和拉莫三嗪等。
- 双相障碍:治疗以心境稳定剂药物为主(例如,锂盐、丙戊酸盐等),可以辅以小剂量的富马酸喹硫平、奥氮平、氯丙嗪等药物。
- 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药、调整药量及停药,不得自主服药、调药及停药!
心理治疗
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一般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中的松弛反应训练可以帮助身心放松,从而缓解紧张及躁动的情绪反应。
-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调整对生活的认知,建立新的、适度的生活目标,改善情感体验。
- 人际关系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可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通过关注当前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患者改变人际适应不良的情况,对抑郁症的治疗有较好的帮助。
注意事项
- 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及心情,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和抒发,避免被不良情绪长期影响。
- 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凡事要学会看到好的一面,减少不好的一面带给我们的影响。
- 生活中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舒缓身心。
- 日常饮食合理均衡搭配,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咖啡因或其他兴奋剂。
- 如果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疏解,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事件或情绪时,应积极寻求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情感障碍相关科普号
李文正医生的科普号
李文正 主治医师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49粉丝1.9万阅读
洪武医生的科普号
洪武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4817粉丝14.3万阅读
杨福中医生的科普号
杨福中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2286粉丝8.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