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也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并非指单一疾病,它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本病好发于 20-40 岁的中青年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青少年也不少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也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并非指单一疾病,它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本病好发于 20-40 岁的中青年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青少年也不少见。
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学说很多。多数学者根据实验和临床研究只提出和本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并且都认为是多因素发病。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神紧张常导致紧咬牙、夜磨牙,进而导致咀嚼肌疼痛。
创伤因素
很多患者有局部创伤史。如曾受外力撞击、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创伤;还有经常咀嚼硬食、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关节挫伤或劳损,咀嚼肌群功能失调,咬合错乱等。
咬合因素
咬合紊乱也可以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或者加重。如咬合干扰、牙齿过度磨损、磨牙缺失过多、不良修复体、颌间距离过低或过高等。咬合关系的紊乱,可破坏关节内部结构间功能的平衡,促使本症的发生。
全身及其他因素
系统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
医源性因素:例如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会导致咀嚼肌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不当的正畸治疗:会导致咬合塌陷或紊乱,下颌定位异常,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以20-30岁患病率、就诊率最高。
疾病的发展可有三个阶段:功能紊乱阶段、结构紊乱阶段、关节器质性破坏阶段。早期的功能紊乱常常是临床前状态,可自行恢复和痊愈;有的即使出现临床症状也可经过治疗后痊愈;有的则可逐步发展成关节器质性破坏。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各种耳部、眼部症状,以及吞咽困难、言语困难、慢性全身疲劳等。其中伴有耳部症状的较多,包括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一般根据患者表述的临床症状结合 X 线平片、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关节内镜等特殊检查进行诊断。
影像学检查
X 线平片:包括许勒位、髁突经咽侧位及曲面体层三种,主要用于观察关节骨头的变化,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改变等,如骨破坏、增生、硬化、囊样变等。
锥形束 CT(CBCT):可三维观察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改变,发现关节及其周围硬组织结构变化,如骨破坏、增生、硬化、囊样变等。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高分辨率的 MRI 图像,可以判断关节盘和肌肉等软组织的情况,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和各附着松弛或撕脱等。
关节造影:造影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关节盘附着的改变以及软骨面的变化。
特殊检查
关节内镜:可发现关节盘移位、变性,滑膜充血、渗出、增生,关节骨面软骨剥脱、骨面暴露等。
牙颌模型:使用牙颌模型可发现咬合关系紊乱。
通过自我调理及某些生活习惯的改变,一部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体征能够消除或缓解。有些症状或体征则需进一步的治疗。
药物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不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骨骼肌松驰剂等。
在明确存在颞下颌关节内结构异常时,可能需要外科治疗。外科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可以自愈,预后良好。但也存在少数病例会发生严重的器质性改变,预后随病变的分类、程度、器质性改变情况而不同。
周洁珉医生的科普号
周洁珉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口腔正畸科
249粉丝6209阅读
周滕敏医生的科普号
周滕敏 主管康复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复科
206粉丝8887阅读
陈灿医生的科普号
陈灿 副主任医师
梧州市中医医院
康复医学科
3粉丝19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