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颊黏膜、牙龈、硬腭、舌、口底等部位均可发病,其中舌是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牙龈和颊黏膜。
广义的口腔粘膜癌包括唇癌、口内癌(如舌癌、牙龈癌等)和口咽癌(如舌根癌、扁桃体癌等)。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症状有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
口腔粘膜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颊黏膜、牙龈、硬腭、舌、口底等部位均可发病,其中舌是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牙龈和颊黏膜。
广义的口腔粘膜癌包括唇癌、口内癌(如舌癌、牙龈癌等)和口咽癌(如舌根癌、扁桃体癌等)。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症状有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
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相关,这类基因被叫做致癌基因。口腔癌的发生也与基因突变相关,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导致的不会遗传的后天基因突变。
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本病主要症状有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容易经颈部淋巴结转移。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口腔粘膜癌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口腔检查、镜检、病理活检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早期的口腔癌多选择手术或放疗之一作为主要治疗,晚期的口腔癌需要手术联合放疗。化疗一般用于辅助。还需评估颈部淋巴结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清扫及清扫范围。
具体方案还需综合考虑患者治疗后的外形、言语、吞咽、咀嚼等功能情况来决定。
手术既可以用来切除口腔癌病灶,还可以通过重建手术来改善患者的外观和口腔功能。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口腔粘膜癌病灶较小者,可通过放疗照射直接杀死癌细胞。
病灶较大者,需要放疗联合手术切除,或是放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
放疗时机:
放疗方式:
化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可以口服或者通过静脉使用化疗药物。
化疗时机:
常用化疗药:
靶向药物能够针对致癌突变进行治疗。目前在本病的治疗中,主要应用的靶向药是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针对的是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免疫疗法能够影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更有效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
主要用于化疗失败后的患者。
常用药: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
本病治愈后,仍有可能复发或发生第二种癌症。还有一部分患者难以治愈,需要带瘤生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
规律随访:
随访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疗效,还能及时发现复发。
本病通常会在口腔或头颈部出现癌症复发,因此,在随访中,通常会进行口腔及头颈部检查、抽血查血中的肿瘤标志物,并进行 CT 等影像学检查。
口腔癌本身及其治疗,可能会影响语言功能,进而影响日常交流。在治疗结束后,语言功能受影响者可到专科医生处寻求帮助。
口腔癌本身及相关治疗,可能会导致口干、味觉丧失,还可能导致牙齿脱落。口腔内如有残根、残冠,及时处理和治疗,坚持定期复查。
本病预后较差。
近年来,口腔粘膜癌患者存活 5 年的几率达到同龄人的 60%,较过去的情况有所提高。
早期患者的结局明显好于晚期患者。没有发生转移的口腔粘膜癌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80%,有颈部转移者约为 50%,有远处部位转移者约为 30%。
治愈后约 12% 出现复发。也较多发生第二种癌症(非转移瘤)。
李志明医生的科普号
李志明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科
143粉丝105.7万阅读
李超医生的科普号
李超 主任医师
四川省肿瘤医院
头颈肿瘤外科中心
5622粉丝7.9万阅读
徐建芳: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
徐建芳 副主任医师
汕头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167粉丝15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