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外科年鉴(功能神经外科部分)
癫痫外科
安宁等[51] 报告经采用多脑叶切除联合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和胼胝体部分切开术18例,其中偏瘫或单瘫患者9例,术后有肌张力缓解8例,术后所有病人的智商、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术前伴痉挛性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为16/18,显效14/16。
姜晓峰等[52] 在神经导航下切除海马病灶引起的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16例,同时在皮层电极监测下辅助局部皮层痫灶热灼,术后病理证实星形胶质细胞瘤9例,血管畸形3例,海马硬化2例,炎性肉芽肿1例,脑软化灶1例,术后随访0.5~3年,癫痫完全消失11例,明显改善4例,改善1例。
雷霆等[53]采用处多处软膜脑膜下横切术治疗小儿顽固性癫痫40例,经1~2年随访,)无癫痫发作(Engel classⅠ级)25例,仍有癫痫发作12例。杨卫东等[54]报道用立体定向杏仁核海马联合毁损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23例,随访8~23个月,癫痫发作完全控制者43.48%,总有效率(发作减少≥50%)91.30%。
朱丹等[55]报道对12例癫痫在术前用脑磁图确定皮质癫痫灶及中央后回感觉皮质范围与神经导航相结合应用于手术当中,结果脑磁图癫痫灶定位与术中皮质脑电图定位符合率100%。术后完全停止发作9例,发作减少90%以上2例,发作减少不到90%1例,无一例出现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杨忠旭等[58]*应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癫痫35例,Rasmussen综合征1例。术后常规口服抗痫药1.5~2.0年。术后34例发作消失,2例发作减少75%以上。神经心理学均有提高。
帕金森氏病外科
胡小吾等[65]报道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33例,术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7.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UPDRS运动评分平均改善率在“关”状态下为62.3%,在“开”状态下为24.2%。记忆力下降2例,情绪改变7例,睁眼困难1例,肢体异动15例,余未见异常改变。认为双侧丘脑底核DBS手术的安全性较高,可明显改善PD病人的运动功能。
李勇杰等[66]采用丘脑底核(STN)的微电极定位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活动,结果在31个记录针道中,共记录388个STN神经元,其中14%呈紧张性放电,28%呈规律性簇状放电,58%呈不规则或簇状放电。确认多数(82%)震颤细胞位于STN中上部分。认为微电极记录技术为STN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周晓平等[67]采用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核团毁损组术后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为47.3%,在“开”状态下术后改善率为38.7%。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随访结果显效130例,改善75例,无效15例。电刺激组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 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张静华等[59] 用伽玛刀治疗胶质瘤97例,随访6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其中位于颞叶10例,额叶16例,顶叶11例,枕叶6例,丘脑9例,小脑6例,脑干5例,视交叉3例,体积在3~32cm3之间,平均10.38cm3。大多数肿瘤边缘剂量为12~16Gy,中心剂量为25~30Gy。治疗后3~6个月,肿瘤体积减少28.8%,肿瘤停止生长42.4%,肿瘤增大,21.2%,死亡5例。肿瘤周围出现不同程度水肿25.8%,原瘤周水肿减轻或消失19.7%。
徐淑军等[60]采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49例,其中行有框架立体定向仪手术21例,行神经导航手术28例,病灶全切除39例,次全切除10例。仅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且均在术后3~6个月恢复。
潘绵顺等[61]报道伽玛刀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106例,其中泌乳素(PRL)型62例,生长激素(GH)型3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ACTH)6例。其中4例肿瘤直径6~38mm,平均21mm。随访12~69个月,结果PRL腺瘤症状改善56例,GH型腺瘤34例中29例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未见有明显并发症。
罗光华[62]报道旋转式伽玛刀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区病变疗效对比,采用伽玛刀治疗14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6例,一年后复查结果伽玛刀治疗组中,显效10例,改善2例,无效1例,加重1例,无死亡。显微手术治疗组16例中显效11例,改善3例,无效1例,加重1例,死亡2例。
于新等[64] 用旋转式伽玛刀治疗颅内病变2895例,其中良性肿瘤1322例,包括垂体瘤540例,脑膜瘤312例,颅咽管瘤185例,前庭神经鞘瘤113例;恶性肿瘤864例,脑胶质瘤351例,脑转移癌460例,脑动静脉畸形319例,功能性疾病250例。231例接受了1~6年随访,认为良性肿瘤经治疗后可达到治愈或好转的效果,恶性肿瘤治疗后延长生命并提高生存治疗。Γ-刀治疗后严重水肿发生率为0.73%。
、内窥镜与神经导航外科
王新生等[69] 用内镜治疗鞍上囊肿20例,其中行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16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示囊肿缩小,脑室变小。行脑室囊肿肿造瘘术4例,术后症状有改善3例,1例无改善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牛朝诗等[70]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对51例脑深部病灶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除4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48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3例,无手术死亡。
赵峰等[71]采用神经导航技术手术治疗颅内病变22例,其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动静脉畸形3例,转移癌1例。病变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偏瘫1例,其余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
刘玉光等[73]报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38例,结果10例听神经瘤全切除,并将面神经保留。22例胆脂瘤均全切除,术后未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消失,无术后并发症。1例脑膜瘤全切除,无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吴劲松等[74]*在48例神经导航手术中应用多影像融合技术。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图像融合,46例系统融合误差<2mm。38例痫灶全切除,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活检1例。一月后随访评分优良率为72.9%,2例发生严重手术致残,1例死亡。
痉挛性斜颈
于炎冰等[75]采用枕后正中入路硬膜外双侧副神经根、C1脊神经根切断、C2~C4脊神经前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26例,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2.8个月。100%病人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明显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100%。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96%。陈信康等[76]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和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400例,认为痉挛肌可分为三类,原动肌作去神经术和肌切断术,协同肌作去神经术,随从肌可不予处理,其中272例经2~31年长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6.4%。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
颅神经痛外科
郝占平等[77]报道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4例。疼痛分布:第Ⅱ支6例,第Ⅲ支2例,第Ⅱ+Ⅲ支40例,第Ⅰ+Ⅱ+Ⅲ支6例。选择三叉神经半月节或感觉根入桥脑处作为靶心,中心剂量70~90Gy。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37.5个月;结果症状完全消失36例;疼痛缓解程度大于50%,需服用少量药物10例;疼痛缓解程度在50%以下或无效8例,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2~3年内出现复发;6例半年内出现程度不同的患侧面部麻木等感觉异常,总有效率为85.2%。全部病人影像学复查未见明显的放射性水肿及其它并发症。赵洪洋等[80] 使用伽玛刀双靶点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55例, 87%的病人治疗前有手术史。一个靶点在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另一个靶点在近半月神经节处,中心剂量84~90Gy,周边剂量42~45Gy,桥脑临界剂量20Gy。46例患者随访4~7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为2h~l6个月(平均4个月);随访时按疼痛缓解评分总有效率为95.7%,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8%。认为采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三叉神经痛,因增加了辐射容量,比单靶点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单靶点相近。赵卫国等[79]报道了82例65岁以上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77例患者经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63例(81.8%),肿瘤压迫神经5例(6.1%)。术后70例(85.4%)疼痛消失,8例(9.7%)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中的66例获随访2~106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3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7.6%。所有患者未出现与年龄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预后较好。特殊序列的磁共振检查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患者筛选都有重要价值。种衍军等[81]报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伴发高血压的疗效。538例患者均行延髓腹外侧微血管减压术,并监测术后血压改变。术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高血压治愈341例,显效71例,有效53例,无效73例。483例得到1.0~15.8年随访,313例治愈,63例显效,42例有效,65例无效;5例三叉神经痛复发。他们认为异常血管袢压迫三叉神经根及延髓,长期疼痛刺激和情绪紧张是神经性高血压的病因,行该区的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又神经痛并发高血压的有效方法。端木建华等[82]报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412例。随访l2~l44个月,疼痛消失1228例,疼痛减轻140例,术后复发44例。疼痛减轻和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时发现:遗漏压迫血管,减压材料移动是造成手术失败及复发的主要原因。朱军等[83]*前瞻性分析总结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疗效评价的作用。所有患者术后MRTA发现患侧桥脑小脑角解剖结构的改变与手术相符合,均可见到责任血管被移开及垫片的低信号影存在,面神经减压充分。认为MRTA为判断MVD手术疗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周晓平)
本文是周晓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