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马胜民 三甲
马胜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2-4-7 遗传危险性、既往抑郁发作次数以及应激生活事件对于抑郁症发作的预期作用

2174人已读

Kendler K. S. // Am J Psychiatry. -2001, 158(4). -582-586.

目的:应激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发作之间的联系随既往抑郁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抑郁症的遗传危险因素又怎样影响抑郁症这种“激发(kindling”现象呢?具有高度遗传危险的个体是否加快这种“激发”作用的速度?或者说可以导致 “预先激发(prekindled”呢?

方法:使用分离-时间生存分析,检测登记人口女性同性双胞胎人群中的遗传危险性、既往抑郁发作次数以及生活事件对于抑郁症发作的预期作用。在9年期限中访问双胞胎4次,共有92,521-月暴露(person-months of exposure)。

结果:应激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发生危险之间的联系随既往抑郁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这种情况在低遗传危险性者中最明显,在高遗传危险性者中不明显甚至于没有。在既往没有抑郁发作者中,有高度遗传危险因素者在没有强烈环境刺激的情况下常有抑郁发作。

结论:抑郁症的遗传危险因素具有“预先激发”作用,而不只是增加“激发”的速度。两种途径可能导致几乎没有刺激作用而导致抑郁发作的“被激发(kindled”状态:可能由多种不幸所驱动的既往多次抑郁发作以及高度的遗传危险性。(马胜民 摘译 校)

精神医学文摘(2-4-7) Vol 2 No 4 Aug 200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马胜民
马胜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