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征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小儿骨科董轶非
副主任医师
4.2
小儿骨科张骥
副主任医师
4.0
小儿骨科徐刚
副主任医师
3.8
小儿骨科郭源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小儿骨科王玉琨
主任医师
3.6
小儿骨科杨劼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骨科闫桂森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骨科边臻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小儿骨科朱振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吕学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骨科傅刚
主任医师
3.6
小儿骨科俞志涛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小儿骨科鲁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小儿骨科姜宇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张涛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徐易京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尤海峰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宋猛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钱驭涛
副主任医师
3.5
黄聪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周达飞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骨科高雷
主治医师
3.5
运动医学黄林
主治医师
3.6
小儿骨科万世奇
医师
3.5
小儿骨科徐云峰
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3.5
小儿骨科周源
医师
3.4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由于髋关节的结构存在结构性的畸形而导致关节不稳定,直至长大后发展为髋关节脱位。这种疾病一旦出现,越早发现、早干预就越可以避免日后的手术,也能让孩子少遭罪,并且预后也会很好。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留个神,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咋回事?髋关节的解剖结构是一个精密的杵臼关节。DDH 的患儿中,简单的说,就是孩子的“髋臼窝”发育的浅,使得“球”即孩子的股骨头可滑出髋臼。根据滑出的程度不同,形成髋关节的半脱位、全脱位。孩子的哪些征象提示可能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呢?一.可能会导致孩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因素①.家族中有人得过此种疾病②.孩子为臀位产分娩③.对孩子进行不正确的抱、背及坐姿,比如绑腿二. 提示髋关节脱位可能的表现①.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也就是“臀纹”)不对称,患侧加深增多。不过要注意,并非所有的髋关节脱位臀纹都会不对称,也不是臀纹不对称就提示髋关节脱位。如果有了就要心中有根弦,再结合其他的表现来鉴别。②.小孩儿会阴部增宽。由于髋关节脱位,大腿根部的位置改变,会导致患儿会阴部增宽,如果两侧同时脱位,则次表现更明显。③.一侧大腿的活动少,并且蹬踩的力量跟另外一侧相比较弱。④.一侧的肢体短缩。⑤.牵拉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有时孩子会哭闹。⑥.孩子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儿童晚,并且有一侧跛行或者臀部后翘,腰前弓明显,走路鸭步。三. 可以自测的试验①.髋关节外展试验:屈膝屈髋90°,正常的髋关节可以外展80°,如果单侧外展小于70°,双侧外展不对称≥20°为阳性。②.Allis征:让孩子平卧,屈膝90°,双腿并拢,两个脚踝也对齐,如果发现一侧膝关节低于另外一侧,则提示髋关节脱位。③.Trendelenburg征(单足站立试验):正常人单腿站立时为了维持平衡对侧的骨盆会抬高。如果单腿站立时,对侧的骨盆不但没有抬起反而下降了,则提示单腿站立的同侧存在髋关节脱位。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以及B超或者X线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诊断明确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等因素决定下一步的干预措施。治疗越早,效果越佳。那么,儿童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措施有哪些呢?①出生至6个月。首选吊带治疗来维持髋关节的屈曲和外展体位,让髋关节的发育恢复正常。②6~18个月。首选麻醉下闭合复位,石膏裤固定。③18个月~6岁。可采取手术切开复位或者截骨术。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DDH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可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髋关节。但DDH就像他的名字,是一个可能伴随孩子生长发育而长期伴随的疾病,需长期的关注和复查,即使手术成功,也需长期复诊,以确保患髋在整个生长期内正常发育,从而终身耐用并将早期髋关节炎的风险降至最低。宝宝出生以后,科学预防才是关键。①避免绑腿。很多家长看孩子出生时是0型腿,于是就想当然的绑腿,然后甚至作为一种风俗延续下来。其实孩子刚出生时的O型腿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后面还会有一阶段的X型腿,随着生长发育都会恢复正常,完全不用绑腿。绑腿可能会引起髋关节发育不良甚至脱位。②避免不正确姿势。在抱孩子、背孩子时应避免孩子的双腿处于长期“并腿”的状态,可以像“小青蛙”一样的姿势。左侧为错误姿势 · 右侧为正确姿势育儿是件重要的事,我们需要对孩子的健康状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对于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刻保持警惕,如果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预后都会比较好,只有这样为人父母,孩子的未来才不留遗憾。
O型腿(别名“罗圈腿”,医学上称“膝内翻”):孩子双踝并拢时,双膝不能靠拢。X型腿(别名“碰膝症”,医学上称“膝外翻”):孩子双膝并拢时,双踝不能靠拢。那么,“O型腿”和“X型腿”就是有病吗?其实每个孩子出生后,腿型都会有这样一个自然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刚出生时,都是O型腿,大约长到2岁左右,两腿恢复正常。紧接着,孩子的双腿又会渐渐变为X型腿。直到7岁左右,终于真正恢复正常。所以,大部分孩子的O型腿和X型腿,都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也不需要什么治疗但是!这是大多数,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中奖”的“幸运儿”,他们的O型腿和X型腿是病理性的,各种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都可以导致O型腿和X型腿,比如骨肿瘤、骨骺损伤、佝偻病、布朗特病等等。不要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您孩子的腿型异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也就是说,2岁以内孩子应该是O型腿,3-6岁孩子是X型腿,7岁以后孩子是正常腿型。比如身材矮小,面容异常,以及家族性遗传疾病。如果一侧比另一侧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厉害,那也提示存在着疾病。提醒: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上三方面的任意一个问题,请务必提高警惕,就诊检查。但如果没有,就让孩子轻松地成长,不要给他额外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矫形鞋、捆腿都是不必要的,因为生理性的O型腿和X型腿,随着生长发育会自动矫正,用了反而会造成孩子的不适和心理阴影。
孩子‘O’型腿或者‘X’型腿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经常有家长因为这种情况急慌慌带孩子去看医生。很多老人家怕孩子‘O’型腿,还主张孩子从小要绑腿,长大点‘X’型腿又补钙。孩子‘O’型腿或‘X’型腿确实不可轻视,但是大家要学会判断,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个问题。“O”型腿,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罗圈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主要表现为孩子并脚站立时,双膝不能靠拢,两条腿向外侧弯曲,形成个“O”形。“X”型腿,俗称“内八字”或是“碰膝症”,医学上称为“膝外翻”,表现是孩子双膝并拢站立时,双脚不能并在一起,两小腿以膝盖为中心,向两侧撇开,形成“X”形。O型腿(左图),X型腿(右图)图片来自网络很多家长看到孩子“O”型腿、“X”型腿,紧张得不行。怕孩子缺钙,又怕长大后腿型不好看,想各种办法帮孩子纠正。但在“纠正”前,大家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腿部的生长发育特点。“O”型腿、“X”型腿,孩子生长发育的必经路● 2岁以内,绝大多数孩子都是“O”型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整个身体呈蜷缩状,双腿和双脚都是环形、也就是一个“O”型的形状,所以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旧会保持这种弧度。这属于生理性的膝关节内翻,是下肢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1岁半以前,这种弯曲的最大角度可达到15度以上;1岁半之后,随着孩子学会走路、蹲起,下肢承受的重量增加,“O”型腿会逐渐改善;等到2岁之后,多数孩子的膝内翻能自然纠正。所以,看到小宝宝腿型有点“O”,就给宝宝绑腿,是不可取的。孩子腿型发育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3~8岁,“O”型腿向“X”型腿过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了适应生理需求,孩子腿部会进行自我调整。2岁后,一旦孩子的膝内翻得到纠正,双下肢的发育又会向膝外翻发展,在3~4岁时尤为明显,最大外翻角度可达到10度以上。6岁以后,随着生长发育,X型弧度逐渐减小,双腿慢慢变直,等到7~8岁,双腿就基本长成和成年人一样的外观了,形状上趋于稳定。因此,8岁以前的孩子“X”型腿基本都是生理性的膝外翻,家长不必过度紧张。即使孩子发育稳定后,双腿也很少是完全笔直的,大多数仍存在轻度的外翻,这在一些瘦长体型的小女孩身上,更为常见。如何判断有问题的“O”型腿和“X"型腿?虽说大多数“O”型腿和“X”型腿,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情况的确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2岁前出现"X"型腿:我们前面说,孩子的腿型由“O”型过渡到“X”型,是以2岁为分水岭。如果2岁前出现“X”型腿或者2岁后出现“O”型腿,都可能为病理性畸形。2、左右腿型不对称:正常的双腿发育是对称的,无论是“O”型还是“X”型,左右都应该是对称弯曲的。如果一条腿直,一条腿弯,那要考虑是病理性畸形。3、弯曲程度:家长可以通过髁间距和踝间距来粗略评估弯曲程度是否正常。“O”型腿的孩子,当脚踝并一起时,膝关节之间的距离称为髁间距;“X”型腿的孩子,当膝关节并一起时,两脚踝之间的距离称为踝间距。如果间距小于3厘米,基本正常;间距在3~6厘米之间,家长需要注意观察;间距超过了6厘米,就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4、其他异常:通常疾病都不是单一出现的,如果是病理性的问题,一般会伴随其它症状。比如孩子的身高、智力等方面的发育,明显晚于同龄人,或者是出现了其他的一些异常表现,比如身材矮小、面容异常、智力低下、腿部疼痛等。如果孩子“O”型腿或者“X”型腿,伴随上面的其中任意一点表现,家长就要高度警惕,带孩子去医院找医生评估,不要想着通过“绑腿”来纠正腿型,找出病因才是最关键的。
总访问量 9,516,529次
在线服务患者 23,619位
科普文章 391篇
领导风采